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科学家对古蝉化石开展综合研究

    中生代“飞行竞赛”添新证据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姬尊雨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28日 08版)

      【瞧!我们的前沿科技】

      本报南京10月27日电(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昆虫是最早掌握飞行能力的动物,它们是如何演化出飞行功能的?由于重建灭绝昆虫的飞行能力非常困难,学界对昆虫能力的演化历史了解有限。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许春鹏、研究员王博和研究员张海春,与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教授陈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余逸伦等合作,以古蝉为研究对象开展综合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古蝉总科(半翅目)是中生代的代表性树栖昆虫,翅展最长可达15厘米,生存时限从二叠纪晚期到白垩纪晚期(距今约2.6亿年至1亿年)。古蝉在中生代非常繁盛,保存了大量的化石记录,是探究昆虫飞行能力演化的理想类群。

      何为“飞行竞赛”?2010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发现,在侏罗纪最晚期,古蝉类群存在一个明显的演替事件。“以古蝉为代表的昆虫很可能受到新兴空中捕食者的影响,拼命将自己装备起来,演化出了更强的飞行能力。”王博解释,这便是“飞行竞赛”假说。该假说虽被广泛引用,但一直缺少严格的定量验证。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所有代表性的古蝉化石进行检视,研究团队重建了古蝉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识别出了并系的早期古蝉和单系的晚期古蝉两个类群。研究进一步揭示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古蝉类群演替事件:原本占据主导地位的早期古蝉开始衰落,晚期古蝉开始崛起。综合各类形态空间分析结果表明,古蝉在这次类群演替事件中发生了明显的表型演化。

      该研究构建了古蝉的空气动力学模型,据此定量评估其飞行性能,阐明了该昆虫类群的飞行能力演化史。研究发现,相比早期古蝉,晚期古蝉的翅载荷、飞行肌肉、前翅展弦均有提升,古蝉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演化,飞行速度、飞行灵活度、飞行效率显著提升。该成果为定量计算灭绝昆虫的飞行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该研究发现的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古蝉类群演替事件,在时间上与早期鸟类的大辐射相吻合。因此,早期鸟类的繁盛很可能对古蝉的演化产生了定向选择压力,促进了古蝉的类群演替,导致了早期古蝉的衰落以及飞行能力更强的晚期古蝉的崛起,鸟类可能是引起中生代“飞行竞赛”的“始作俑者”。

      研究认为,鸟类这一新兴飞行动物的起源和辐射,很可能对已有的飞行生物(昆虫和翼龙)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早期鸟类的辐射过程中,翼龙也发生了明显的演化事件:由体形较小、食虫为主的基干类群,逐渐演替为体形较大、食性多样化的翼手龙类。作为潜在的竞争者,鸟类的繁盛可能促进了翼龙的类群演替。总之,中生代的“飞行竞赛”极大影响了翼龙和昆虫的演化,从而重塑了中生代晚期的空中生态系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