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恰好在讲《兰亭集序》。面对千古名篇,高三学生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诵读中,脸上有了些许生动。当我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书帖投影出来时,学生们看到了笔法飘逸、摇曳多姿、严谨而不失洒脱的那324个字,同时也看到了几乎溢出卷轴的魏晋名士的生命状态。一切都无须我赘言了。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在那一刻我感慨万千。
回首近年来,面对学生每况愈下的书写,作为教师,我们常常痛心疾首: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汉字失写症”日趋严重,提笔忘字或字迹潦草早已成为家常便饭。更有甚者,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简化字、生造的词语、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照单全收”,“囧”“神马”等等充斥在学生的习作中。总之就是,电脑输入文字和编发短信的速度越来越快,而写一手好字的本领却日渐逊色。汉字似乎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书写危机”。
说实话,身在教学一线的我很惭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对汉字书写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吗?在大家紧跟升学指挥棒,考啥学啥的大趋势下,我们是否告诉了学生汉字是美丽的、汉语是优雅的?想到这里,我有点坐立不安了。是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应该大声疾呼,告诉学生,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拥有超过三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它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汉语言的进步,还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哲学、科学与艺术成果。在其他文字纷纷“改朝换代”甚至“灰飞烟灭”的时候,汉字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却能做到“我自岿然不动”,堪称奇迹。所以,好好爱它吧,好好写字吧!
首先,汉字书写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文化认同与历史传承靠它。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象征。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文化元素正在被淡化甚至遗忘,而汉字书写却依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实属难得,值得珍惜。在语文教育中,通过汉字书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感受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力量。比如,写字时注意笔画之间的错落有序:左小右大、左短右长,像“林”,左边“木”字旁的最后一笔比右边“木”的最后一笔短,间架结构间的长短疏密、互相避让、轻重缓急像极了人与人之间的谦恭礼让,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处世哲学和生命力量。再比如,许多成语、典故、诗词也通过汉字的表意功能得以精准传递。通过学习和书写这些文字,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
审美教育与艺术感知也靠它。汉字书写不仅是一种语言实践,更是一种艺术形式。汉字的结构、线条,汉字书写的虚实、留白等也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书法作为汉字艺术表现的极致,至今仍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书写过程中的字形布局、笔画粗细、字距调整等细节,能够培养学生对线条、节奏、韵律等美学元素的感知,让学生体验到艺术创作的乐趣。例如,“竖”这一笔画在软笔中,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书写时头脑中会浮现“针”的锋利和“露”水下落的动态美,从中体会创造之美。
其次,汉字书写的教育价值也不容小觑。它能提升记忆与认知能力。纸笔书写与打字输入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手、眼、脑的协同配合。汉字独特的表意和形声结构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视觉和动觉的双重记忆来完成。通过书写,学生能够体验到文字与思想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一种“心手相应”的学习体验。这种书写带来的全身心参与感,对于学生的记忆、认知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它还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文字学家王宁指出,汉字具有构形的特点并认为,“汉字构形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比如汉字笔画的36对矛盾:顺逆、向背、起伏等”。汉字中有80%的形声字,它的表意性因素,要求学生在书写时进行联想和推理。比如,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的字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这样的书写过程其实也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
此外,汉字书写对培养专注力与耐心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这个时代,数字化工具的大量使用往往使得学习过程变得碎片化、快节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各种电子设备分散,学习变得浮躁而缺乏深度。因此,让学生回归宁静,专注于书写的每一笔、每一画,提升耐心和专注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在为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复杂学习任务和思维活动奠基。
互联网时代,夯实汉字书写教育,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汉字与历史文明血脉相连的守候,是一个语文教育者人文情感温度尚存的明证。强化汉字书写,就把好了传统文化的“钥匙”,就能让深厚灿烂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
(作者:杨迅,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