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让乡村阅读的光芒持久绽放

    作者:王学斌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25日 07版)

      【专家点评】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培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2024年,“全民阅读”工作连续第1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倡导”到“深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乡村图书室在其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必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人的振兴,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依托于乡村图书室这种形式和载体而开展的乡村阅读推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也构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国各地的乡村图书室,就仿佛一个个矗立在田间的精神“灯塔”,绽放着文化的光芒。

      乡村阅读是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而开展的全民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兼备“小快灵”特色的乡村图书室,发挥的作用非常显著。

      第一,乡村图书室可以有效解决农民群众读书看报难和数字鸿沟等问题,保障他们普遍均等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组成单元,图书室是最基层、最贴近群众且最具活力的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设施阵地,履行资源保存、图书咨询借阅、信息传播、实用技术培训、核心价值观培育等职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战场之一。

      第二,乡村图书室可以助力构筑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家园。即使在基层地区,也要扎扎实实依托图书室的阵地设施、实体文献、数字资源、信息技术、网络等独特优势,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第三,乡村图书室是与乡村其他文化产业联动的重要平台。放眼全国,如今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甚至走出一条集阅读推广、文化交流、娱乐休闲、文旅融合等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的新型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外来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之际,也可以在优美静谧的乡村图书室(馆)打卡、品书、小憩;当地农民在辛勤劳作之余,也能够在此创造、创新、创业。乡村阅读空间建设与服务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文旅农之间的有机融合。

      由此可见,乡村图书室建设大有可为。首先,须强化政府职责。乡村阅读推广和建设,不是个别单位、企业和个人行为,涉及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乡村基层政府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推进乡村图书室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积极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向农村倾斜,满足广大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要形成长效供需对接机制。各级单位应探索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实现“群众想读什么”和“政府就提供什么”的有效对接,促进优质的图书、数字资源等多样态的文化资源融入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和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尤其是要形成定期和长期的检查机制,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再次,推动“送文化”和“种文化”的有效融合。要持续深化“新时代乡村阅读季”这一类的品牌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主题鲜明、亲农惠农的活动方式,同时带动各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创新方式、调动资源、打造亮点,培养更多成规模、稳定的基层乡村阅读人才队伍,从而增强乡村图书室建设自我孵化、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史教研部教授)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方莉、徐鑫雨、王建宏、张锐、李宏、张国圣、任爽 本报通讯员 毛晓娜、芦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