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凸凹的短篇小说集《京西故事集》(北京十月出版社2024年3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6月推荐书目)是一部融合时代旋律和地域文化色彩的作品。它不仅是对京西地区历史变迁的扎实记录,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情感与文化的探索之旅。作者深深扎根在京西大地,几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创作,他以真挚而温润的文字,编织出一幅新颖而独特的“新乡土文学”景观。京西的泥土浸润着作者的文学观念,他以温和、内敛的创作姿态,沉稳、谦逊的笔触缓缓叙述,倾心传达对京西大地的深挚爱意。《京西故事集》正是这样一部充盈着作者对京西大地悉心探索和对乡土命运热切关怀的大地伦理记录。
作者对中国乡土文学的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京西故事集》中,他努力超越单一的叙事方式,避免对乡土进行片面判断,而是选择从土地的内在出发,“先做土地上的亲人,再做对土地书写的文人”,以文化理性和悲悯之心自然地呈现大地的生命伦理,打破一味沉溺在田园诗般的传统乡土文学范式,探索立足在大地本真之上的乡土文学叙事。作者以独到的观察、细腻的笔墨,带领我们步入一个既亲切又陌生的京西世界,探讨着在自然与文明、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的交织碰撞中伦理观念的演变与重构。书中丰富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和深邃的思考,展现出乡土文学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思考乡土中国的窗口。
在作品中,京西大地不仅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更是一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生动景观。历史的沉淀、地域的韵味、民间的传奇与时代的变迁在这里悄然交织。《京西故事集》中的自然万物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山脉河流,四季更迭,那些生长在自然怀抱中的植物和动物在构成故事背景的同时更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被赋予伦理的维度,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命题。《模样》中爷爷在放羊的日常中展开生活的哲思,以羊与草场的自然伦理疏解人生俗世的纷繁芜杂;《桑麦》中于凤山夫妇深怀对乡土和家园的敬畏与依恋,土地的净化与沉淀力量驱散了物质与名利的侵蚀,内心的灯盏照亮了迷茫的生活;《晌熟》中郑小蝉毕业返乡,从在家中等待的迷茫无措到投入务农的明朗充实,在熟悉的土地上重拾了爱情,在日日的耕耘中寻回了生活的本心……作者以洞察世事的双眼和巧妙精致的笔触,描绘着京西大地生动而深刻的世态图景。在这里,生命的渴望与大地的恩赐相互交融,人们沉浸在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同时又奋斗在生存的挑战和困顿之中,而坚固质朴历久弥新的乡土大地,始终成为抵御生活严寒和抚慰内心的精神归宿。
在对生活百态的细腻刻画中,作者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多元与深度。他以纯熟的文字剖析人物,揭示了人性中的璀璨与美好,捕捉到人们在逆境中的无畏情怀,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种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使得作品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洞察力。比如,《端庄》中有原则且好强的鲁兰英,不愿忍受同事的轻视而辞去稳定的工作,开“摩的”拉活又因生意常胜于同行而遭报复,但坚忍、倔强的鲁兰英坚持着自己的做人原则,自立自强地守护着内心的“端庄”。《淘金》中父女俩在生活观念上的差异与冲突,在日常的沟通和渗透下逐渐消融,亲情弥合代际矛盾与缝隙,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共处是应对生活挑战的重要保障。通过这一系列短篇故事,作者细腻生动地展现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个体如何在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之间寻求平衡,以及这种平衡对人物命运的深远影响。
《京西故事集》中的人物丰富而多面,无论是对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的乡人,还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寻找归属感的个体,这些多维度的生命体,拥有自身的理想和信念。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呈现了京西大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探讨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个体找寻生活支点的路径。《檐滴》中的工地门房谢五龙总能在艰苦环境中寻觅生活的光亮,搭土灶做饭,廉价的黄瓜佐以醇酒,享受亲人偶尔探望带来的温馨与甘甜。在简陋的住所和局促的日常中,他感受着沾有瓦砾尘埃的雨滴带来的温润气息,从而抛却自我怜悯,在生活的不易中寻得丝丝慰藉。作者平和而沉着的笔触描绘了平凡人对抗逆境时的坚韧之美,字里行间传达着作者内心对社会变迁与个体道德的哲学思考。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写作立场”和“悲悯万物的人文情怀”给予乡土世界全息式的描绘,以舒缓而平实的节奏讲述乡间日常的点滴,以散文的诗性韵律书写真实的乡土世界,在质朴的镜头下拉开生活的帷幕,记录乡土中绵延不断的细腻情感,捕捉人性与道德的幽微。在这里,万物交织着天然之理与无常之变,蕴含着显而易见的规律,又饱含着难以捉摸的玄妙。作者说:“乡土是温情的厚地,是生命的起点、人性的基点、情感的原点、伦理的支点。”对大地的深挚热爱,推动着他不断挖掘那些隐藏在乡土深处令人动容的深刻智慧。这使得《京西故事集》充溢着浓厚的温情与暖意,让我们在阅读中觅得共鸣的火花和心灵的触动。京西大地是作者写作的灵感灯塔,更是其创作的心灵地图,《京西故事集》呈现了京西大地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揭示了乡土生活脉络的细腻纹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造诣。
(作者:关岫一,系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