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舍身饲虎本生

    ——一个在吐火罗语中新发现的文本

    作者:孟 瑜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9日 11版)

        吐火罗语残片B 338正面

        吐火罗语残片B 338反面

      舍身饲虎本生,又被称为“摩诃萨埵太子本生”或“母虎本生”,是一个著名的佛教本生故事,讲述了佛陀在前世为了拯救饥饿的母虎及其新生幼崽而舍身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十余种佛教经典所记载,保存于中文、梵文、巴利文、藏文、于阗文、回鹘文、蒙古文、僧伽罗文等多种语言中。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保存在吐火罗语残片B 338(THT 338)中的异本。吐火罗语是曾经在我国新疆地区使用过的一种印欧语言,其文献为我们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上世纪五十年代,吐火罗语的著名专家西克教授(E.Sieg)和西克灵教授(W Siegling)曾认定吐火罗语残片B 338(THT 338)为圣勇所著《本生鬘》中的《母虎本生》。然而,经过笔者对流传于世的舍身饲虎本生诸异本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发现该残片所记载的舍身饲虎本生不仅不是两位教授所判定的内容,而且也不与该本生其他异本相同。因此,这个吐火罗语的舍身饲虎本生应当是一个尚不为人所知的异本。

      这一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异本说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并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吐火罗语异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佛教故事传播路径和变迁的新视角,揭示了丝绸之路上复杂的文化交融现象。这一发现无疑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和视角,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个文本进行细致分析,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舍身饲虎本生的传播和变迁。

    舍身饲虎本生现存诸异本概述

      在分析吐火罗语的异本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舍身饲虎本生现存诸异本。舍身饲虎本生属于佛教文献中的“本生”类型。在《本生经义释》中,一个完整的本生故事一般包含五个部分:现在事、过去事、偈颂、偈释和联系。“现在事”叙述佛陀此世的故事。佛陀常在游历到某地后,借由当地发生的奇异现象讲述前世的因缘。“过去事”即佛陀前世的故事。“过去事”中常常附有“偈颂”。“偈释”即对“偈颂”逐字逐句的注释。“联系”即联系过去与现在,将“过去事”中的人物对照现在的人物。因此,“过去事”是整个本生的主体,有时会狭义地等同于本生本身。

      回到舍身饲虎本生,现存各异本之间的差异也主要体现在“过去事”上。具体来说,主要是主要角色、主要情节、次要角色和次要情节的差异。在舍身饲虎本生中,舍身者(即佛陀的前世)、母虎以及幼虎自然是主角。然而,舍身者的身份及名称在各异本中并不统一。按照舍身者在舍身时的身份划分,这些异本可分为三类,即佛陀在前世舍身时为修行者、王子或者未给出明确身份。在第一类,即舍身者在舍身时为修行者的文本中,主人公在舍身前大多经历了一段非修行者的世俗生活,通常先为婆罗门,继而出家修行。在《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中,主人公由王子转变为修行者;另外,《本生赞》中的第五颂仅提到主人公的修行者身份。第二类是舍身者在舍身时为王子,如《贤愚经》《金光明经》等。第三类是舍身者在舍身时身份不详,如《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等一些简略提及舍身饲虎本生的文献。其次,舍身者的称谓或名字在各异本中也并不完全一致。除了常见的“摩诃萨埵”这个称谓外,异本中还出现了栴檀摩提、真誓、梵光、悲尘等名字,反映了故事在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中的传承和演变。

      另一个主角——母虎——因为产后虚弱而想吃掉幼崽,这一情节在各异本中一致,此处不再赘述。然而,幼虎的数量在各异本中却有所不同,从两只到七只不等。在《天譬喻经》《贤愚经》《菩萨因缘如意鬘草》中,母虎生下了两只幼虎;在《金光明经》梵文本和《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中,幼虎的数量为五只;而在《金光明经》汉文本中,幼虎则多达七只。

      至于主要情节,主人公的舍身无疑是该本生中最重要的部分。然而,舍身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主要的舍身方式有两种:从高处投身而下和用利器刺伤身体。在《本生鬘》《大本生鬘》《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分别功德论》和于阗文《本生赞》等异本中,舍身者通常从高处投身而下。而在《前世三转经》《银色女经》《菩萨因缘如意鬘草》和《贤愚经》等异本中,舍身者则以利器刺伤身体。《金光明经》杂糅了多种舍身方式,简单来说,在梵文本以及藏文译本中,舍身者使用竹片刺颈;而在汉译本中,舍身者既使用从高处投身而下的方式,又使用以利器刺伤身体的方式。此外,《六度集经》中提到的特殊方式,即舍身者将头放入老虎口中,仅在该异本中出现一次。这些不同的舍身方式反映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多样性。

      次要角色和次要情节并不一定出现在每个异本中,这取决于文本的详略程度。如果文本中包含次要角色和次要情节,那么在主人公舍身前后,他的陪伴者及与陪伴者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次要角色和次要情节。这些内容旨在反衬主人公异于常人的慈悲和坚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舍身者死后起塔供养这一情节并非见于所有异本。提到这一情节的仅有《大本生鬘》《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贤愚经》《菩萨本生鬘论》及《金光明经》。这一因素的加入,很可能是现实中起塔供养崇拜信仰在经文中的折射。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舍身饲虎本生异本众多,在主要角色、主要情节、次要角色和次要情节上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该本生在流传过程中持续地演变发展,这些不一致恰恰反映了其传播程度之高。

    吐火罗语中的异本

      该异本保存在吐火罗语残片B 338(THT 338)中。它发现于克孜尔石窟第66窟,时间大约可追溯到公元5世纪初。残片正反两面都有文字。根据日本京都大学潘涛老师的识读翻译,残片上信息如下:

      正面:

      1:……留下……他进入了密林中的荒野之地,……在一个孤独的地方,……佩戴着珠宝

      2:……带着慈爱向所有人致敬。•山、森林、天、地和水的(神)……

      3:……这……就是那两个可怜的幼崽(和)母虎。•如果……

      4:……他一步一步地攀登,到了山的悬崖边……

      5:……悬崖激起了巨大的慈悲心。他俯下身……

      6:……你将是(不朽的),山、地、天、(森林和水的神……)……

      7:……出去。•(带着)高兴、虔诚(和)善良的心……

      反面:

      1:……(出于这个原因)大地那时像水上的筏子一样震动。•……

      2:……(首陀会)诸天,对大地震动感到困惑,他们聚集到悬崖……

      3:……就像往年一样,迦叶……

      4:……大地以六种方式震动。正是我们的……

      5:……大师将会……,困惑,因而大地现在震动的原因……

      6:……你们当时看到了王子,摩诃萨埵,他从山上跌落,喜悦地……

      7:……在人群中,向有权力的王子致敬。•在山脚下,两个神站在那里赞颂……

      在这个文本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如下关键信息:有两只幼崽;舍身者从悬崖跳下;舍身者身份为王子,并被称为“摩诃萨埵”;舍身者旁有两位哀悼或赞颂的神。

      虽然吐火罗语残片不完整,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关键信息大致构建出故事情节:王子摩诃萨埵为了拯救一只母虎和她的两只新生幼崽,从山上跳下去,随后两位神出现,站在他身边并礼赞他。这个故事情节与《本生鬘》中的异本完全不同,因此,西克和西克灵两位教授的识别并不成立。此外,之前已知的异本也不能与这个吐火罗语本完全吻合。其中最接近的是《金光明经》和《贤愚经》中的异本。在这两个异本中,舍身者都身为王子且被称为“摩诃萨埵”。然而,《金光明经》中幼崽的数量是五只或七只,《贤愚经》中舍身者舍身的方式是用利木刺身。除此之外,《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中某些字词和这个吐火罗语本是一致的,但是故事情节却相去甚远。因此,这个吐火罗语本应当是舍身饲虎本生的一个新异本。

    吐火罗语异本的图像表现

      舍身饲虎本生有丰富的图像表现形式。迄今所发现的图像见于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及中国的新疆、敦煌、西藏、中原地区和日本等地。这些图像没有遵循统一的构图方式,其文本依据也各不相同。其中,《本生鬘》常被用作图像的文本依据,在印度的阿旃陀石窟、斯里兰卡的寺庙,以及中国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等地均可见其图像表现。另外,《金光明经》和《贤愚经》中的异本也是画师偏爱的文本依据,其图像表现见于中国的敦煌、西藏、中原地区以及日本等地。这说明了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舍身饲虎本生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和表现形式。

      伴随着吐火罗语异本的出现,我们对舍身饲虎本生的图像表现可以有更全面的认识。克孜尔石窟114窟(约公元5至6世纪)有这样一幅壁画,它位于洞窟的券顶左侧。画面中一人从高空纵身跃下,继而平躺于地,被一只大虎和两只小虎啖食。主人公有头光,上半身裸露,身着长裤,佩戴王冠、项链、手镯。这些特征表明他是一个王子。背景中有山有树,表明他身处丛林之中。根据这些细节,可以推测这幅壁画基于这样一个文本,其中舍身者作为王子,为拯救母虎及其两只幼崽而舍身。尽管学界早已经判定该壁画是舍身饲虎本生图,然而先前的异本都无法完美匹配画面的细节,而这个新发现的吐火罗语异本是解释这个画面的最佳选择。

      另外,在硕尔楚克地区编号为3b的“写本窟”(约公元6至7世纪)中,有两幅壁画被认为是舍身饲虎本生,但一直以来找不到符合的文本依据。其中一幅位于洞窟左壁。主人公与上述克孜尔石窟114窟中的外形相似,也是一位王子,他平躺在地上,被一只大虎和两只小虎啖食。还有两个人物站在王子脚边,呈哀悼姿态。他们身着长裤,佩戴项链和手镯,可能是两位天神。背景中有几个椭圆形的图案,可能代表山岩。根据这些细节,可以推测这幅画基于这样一个文本,其中主人公作为王子为母虎及其两只幼崽舍身,两位天神在他死后礼赞他。在所有异本中,只有吐火罗语本与这些细节最为接近。尽管王子舍身方式没有直接描绘,但从背景中的岩石可以推断出主人公是从山上跳下,正如位于该洞窟右壁的另一幅壁画所示。右壁的这幅壁画与左壁壁画大致相同,但是绘出了主人公舍身方式——他从高处以合十手势飞身跃下。在右壁壁画中,只有一位天神站在王子脚边哀悼。这与上述吐火罗异本并不完全相同,有可能是画师在进行创作时,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这三幅壁画均位于吐火罗语曾经使用过的地区,因此,它们的存在不仅从图像的角度再度证实了舍身饲虎本生在吐火罗语地区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也说明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并产生了新的表现形式,同时吐火罗语异本曾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本在当地流传。

      综上,舍身饲虎本生在多个文化圈中广泛流传,吐火罗语异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尽管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但我们仍在不断地发现新材料,这些新发现为我们扩展了对这一本生故事的认知。吐火罗语本不仅展示了故事在该地区的深远影响,也揭示了佛教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独特表现形式。希望学界能够共同关注这些新材料,继续深入研究,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舍身饲虎本生的传播和变迁,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与发展。

      (作者:孟 瑜,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