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培养“乡创工匠”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作者:张春艳 彭成 周明星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8日 03版)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2014年,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率先探索构建城镇化进程中的“五位一体”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在10余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爱乡村、懂技艺、会营销、善管理”的“乡创工匠”,形成可辨识、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教学成果,开辟了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新路径。

    推进“三知”教学 厚植学生乡土情怀

      围绕“PDCA循环法”,学校推进“感知一周、认知一月、行知一季”的“三知”递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厚植乡土情怀。

      举办新生教育“感知周”。学校实施“三开展”(“劳动∙创+”课程、“乡村∙认+”研学、“产业∙兴+”竞赛)、教师“三指导”(学习、活动、调研)、学生“三感知”(事务、人物、环境)等项目,每年带领新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乡创文化,涵养学生向乡信念。

      举办暑假下乡“认知月”。近年来,学校先后举办“乡创研学”“乡创村晚”“乡创墙绘”“乡创集市”等活动320余场,依托乡创空间,按照“选题调研、创意构思、产品制作、优化迭代、路演分享”路径,每年组织1500余人开展“爱乡兴乡”活动,提高学生对乡创气象的认知,升华学生兴乡情怀。

      举办毕业实习“行知季”。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西部计划留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行知乡创价值,提升学生强乡素养。相关活动获中国“互联网+”创业大赛金奖12项、银铜奖67项,其中“情暖钱塘镇、巧心助三农”获中宣部示范项目。

    推动“三识”联动 提升学生乡知水平

      学校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推动“通识培根、专识固本、特识精技”的“三识”联动,提升学生乡知水平。

      “科教融汇”构建通识课程。学校构建“人文为体+科技为用+艺术为法”的通识课程。开设“乡村文化”课程4门,帮助学生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 ;设置“AIGC软件入门”乡技课程3门、“工科中的设计思维”乡景课程3门,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科技动态。

      “产教融合”优化专识课程。学校优化“理论课程+技术课程+方法课程”专识课程。推进工作任务课程化,研发“电商创业与数字营销”课程2门;推动教学任务工作化,编制“乡创项目手册”10本;实施案例教学实战化,汇编“创新创业典型案例”100余项。

      “职普融通”强化特识课程。学校打造“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特识课程。基于“‘作孚’精神+数字化”理念,研发“作孚”乡创课程,引入商业管理、创业证书等6类证书;开发创业大赛培训课、辅导课程包;与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SUSS)等国际院校合作,开发国际视野拓展课程。

    推动“三域”共生 淬炼学生乡创技艺

      学校通过“校企共建”“校站联建”“校地合建”积极推动“孵化域、研发域、工坊域”的“三域”共生,淬炼学生乡创技艺。

      “校企共建”孵化域。学校通过“项目嵌入—技术支撑—资本入股—成果共享”方式,先后与华为、腾讯、阿里建成“华为开发者中心”“西南腾讯云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阿里重庆农村电商运营中心”等乡创空间36个,投入1.75亿元打造“智能+技能”众创空间。

      “校站联建”研发域。学校通过“平台下乡—智库驻村—村士入户—项目到人”方式,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渝湘赣地区523个乡镇打造一批创造空间、创享田院、创客驿站等乡创基地,全国首设10名“作孚村士”,研发项目1万余项,发表论文114篇。

      “校地合建”工坊域。学校通过“品牌植入—政策扶持—文创经营—研学旅行”方式,与重庆市大数据局建成“超大城市数字治理工坊”,与“卢作孚旧居”“中国日用玻璃基地”“合川桃片非遗博物馆”“重庆火锅产业园”等共建创业工坊1670个。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在探索培育“乡创工匠”的过程中,秉持培育“终身创客”理念,积极打造“在校学习—在职研习—在岗创习”的终身学习链,走出了一条示范引领、实践创新之路,成果丰硕。

      (张春艳 彭 成 周明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