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化”同步 构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钱学锋 郝新春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7日 04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中国化、融通化、数字化、国际化”“四化”同步人才培养总纲领,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擦亮“中国化”人才培养底色。“中国化”是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学校赓续“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红色基因,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积极打造“校领导带头讲、职能部门负责人跟进讲、教学单位院长书记示范讲、专家教授辅导讲、普通教师常态讲”的“同上一门思政课”品牌,推出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域“百校百家共话百年中国”大思政通识课程,建设“五亲模式”大思政课教学资源案例库,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成立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集体备课、研讨观摩、讲课竞赛等活动,重点建设90项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63门课程思政榜样课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动态调整专业布局,新增国际法、数字经济等15个新专业(方向),撤销8个专业(方向),加快涉外法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创新推出11个高水平微专业、65门“小而精”微课程。打造培根铸魂精品课程教材,深化高水平经典教材、融通教材、数字化教材等精品教材体系建设,3本教材入选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彰显“融通化”人才培养特色。“融通化”是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学校依托财经、政法学科优势,锚定“融通”主旋律,构建特色鲜明的融通教育体系,发布《财经政法深度融通本科人才培养行动方案》,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财经政法深度融通”一流人才培养计划1.0到4.0的跨越。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融通型学院、专业、课程、师资、教材、资源“六位一体”行动计划,立体化搭建融通平台。打破学段界限,健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分流、本硕连读、贯通培养,开设15个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12个双学位实验班,培养经法管融通型人才。深化校校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同城高校共建共享线下通识课,实现“财经政法+农学、工学、理学”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与中国建设银行等单位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选派教师赴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挂职锻炼,建设实习实训基地424个,获教育部立项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7项。

      增添“数字化”人才培养亮色。“数字化”是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标准。学校出台《本科教育教学数字化行动方案》,加快数字化基础建设,打造全新升级的智慧教室、新文科综合实验室,完成“互联网+”教学大平台基础建设,上线新版综合教务系统。丰富数字化资源供给,开设数字经济新专业、增设“财务管理+人工智能双学位实验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双学位实验班”,建设“人工智能与数据处理基础”“大数据分析导论”等通识课程,打造知识图谱、AI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MOOC等数字化示范课程。强化数字化能力素养,举办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班,设立AI能力中心,建设虚拟教研室,实现高效率教研协同、高质量资源共享、高水平教学服务。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成色。“国际化”是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趋势。学校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架构,与65所境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分别与韩国东西大学、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合作组建中韩新媒体学院、法与经济学院,探索“双校园、双教学、双证书”的“三双”培养模式,获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开设涉外法治基地创新班、全球治理青年人才精英班、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暑期学校等特色班。强化国际化人才过程培养和能力提升,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全程培养方案,引育国际化师资人才,升级国际化课程体系,丰富第二、第三课堂中的国际化元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化交流学习、实习实践、学术会议和竞赛,在全国率先将英语口语纳入推免要求,积极对标专业国际认证标准,成为国内首批通过BGA和AMBA国际认证院校,全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

      (钱学锋 郝新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