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走心”小举措牵动育人大改革

    作者:国潇冉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14版)

      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多地义务教育学校对课间安排做出整体统筹优化,原则上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从2021年7月“双减”政策实施,到2024年9月“课间一刻钟”措施落地,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正在通过一项项政策、一个个文件、一系列具体举措落到每个青少年身上。

    改革直面真问题

      课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为师生走向户外、亲近阳光提供了更加从容的时间,为师生交流、互动游戏、身心放松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支持。“课间一刻钟”体现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身体素质是一切的基础,优化课间时长正是为国家战略需求打基础。“课间一刻钟”体现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段时间以来,为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安全,不少学校出现了控制中小学生室外活动、课外活动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组织和参与游戏,甚至“约束课间十分钟”等情况。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严肃回应,强调学校应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优化课间时长。这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整顿的表现。“课间一刻钟”体现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市中小学生总体近视率连续几年均超过一半,初中、高中生近视率分别超过七成和八成,与此同时,超重与肥胖比例上升,握力水平下降,抑郁焦虑人数上升。优化课间时长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回应社会关切,坚持以学生为本,保障了学生户外活动和休息的权利。

    科学安排是关键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成长和身体素质塑造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效率与学业成绩同样重要。“课间一刻钟”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缓解青少年学习压力。青少年时期既是心理发展的敏感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此时的心理发育具有可塑性,延长课间时间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享受阳光,参与户外活动。这些运动可以促使大脑神经结构和功能发生积极改变、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在预防心理行为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课间一刻钟”有助于增进社交互动,培养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课间时间的增加能够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社交时间,在进行户外活动的同时互相沟通、分享趣事,有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课间一刻钟”有助于丰富课余生活,培养青少年兴趣爱好。学校可以利用延长的课间时间组织更多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小型体育项目、互动游戏、简短阅读、小组讨论等。青少年有自发地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的本能和欲望,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他们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幸福感获得感。“课间一刻钟”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培养青少年时间管理能力。课间时间的延长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浪费,而是提供了一个短暂的“充电”时间。短暂的休息能够帮助大脑得到放松,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学习导致的注意力下降和思维僵化。此外,课间时间的调整还有助于锻炼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能力,帮助其学会合理规划课间活动,为未来的自我管理和时间有效利用做好“预演”。

    家校协同管长远

      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落实就是镜中花、水中月。“课间一刻钟”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向前迈出的又一步,看似很小的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要强化学校主阵地作用。学校是“课间一刻钟”落地的第一责任人。教育工作者一要转变思想。思想的转变是实现真正改变的关键,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决策过程以及应对挑战的态度。要将学生健康放在首位,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们快乐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并同步做好安全教育与安全防范工作。二要贡献智慧。“课间一刻钟”是学生在校活动供给设计的系统性变革,要根据学校的场地情况、学生的年龄等,更加精确地做好课间内容设计,重点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开展户外活动的项目。三是积极行动。每位任课老师均承担着帮助孩子们在课间“飞”出教室的重任,这一点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和长期性给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唯有行为干预方可带来改变,才能获得成效。

      要提高家庭强配合意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方式的转变、维权意识的增加等诸多变化,校园安全成为学校、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部分家长的“过度保护”助推了消失的课间,催生了孩子们的视力下降、体质下降、心理素质下降。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家长,要充分理解、信任学校和老师,加强家校互动、协同联合,鼓励孩子利用课间开展户外活动,家校携手,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作者:国潇冉,系北京市级少先队辅导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