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原子城

    续写金银滩的壮美“浪漫”

    作者:陆琼 周存云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13日 11版)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资料图片

      青海省的金银滩草原,因为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而成为人们心中浪漫的化身。其实,在那里,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一群人用三十年的青春,铸就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壮美浪漫。

      这里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又称221基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此诞生。1958年7月由中共中央批准选址建设,1964年6月基本建成集研制、试验、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这片草原,见证了16次核试验成功进行,见证了中国“两弹”的研制诞生和武器化过程。

      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孕育地,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原子城”。1995年5月“原子城”全面退役,成为全球唯一自愿退役的核武器基地。2001年6月,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221基地旧址文物保护,部署开展一系列工作。自2020年以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下达2.0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有力推进221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取得重要成效。青海省把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作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一号工程”,颁布实施青海省首部加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的地方性法规《海北藏族自治州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管理条例》,成立海北州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制定实施《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规划(2018年-2025年)》,统筹做好基地旧址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

      近年来,海北州在基地旧址展示利用、文旅融合方面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活起来,展现核事业忠诚守护者的英雄风采。

      走进利用一分厂老车间打造的陈列展示馆,沉浸式影院里,多块电子大屏密集呈现当年的影像图片、人物事件,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历史如潮水般涌来,震撼人心。

      来到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的102车间,这里当年是负责核材料部组件加工装配的车间。车间内挂着巨幅标语“为毛主席争气,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下方是由中央美院师生创作的“两弹”贡献者雕塑群像。只见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朱光亚、邓稼先、于敏、周光召、陈能宽、程开甲9位功勋科学家的等身塑像一字排开,他们的眼神中透出坚毅和智慧。等身塑像后方,是多位基地科技人员和工人的巨幅油画,机器设备旁还有反映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工人攻关克难的“三结合”组雕,体现“两弹”研制中,人们凭一颗爱国心,集体协作,为同一个强国梦而奋斗的优良作风。

      车间内的数字化实景投屏,正在播放一部话剧。该剧生动展现了原子弹试爆前夕,青年突击队紧张工作的场景,仿佛将人们带回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随着对221基地旧址历史、文化、价值研究的持续深入,海北州不断拓展原子城相关旧址保护利用的范围,对当年驻守在青海湖畔、同宝山麓的基地守卫部队遗址进行调查、梳理和展示,走访10多家单位,征集实物375件;还专访60多名老战士,结集出版老兵口述历史。

      如今,基地所在的西海镇正在打造“中国原子城”红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同宝山红色文化资源,重点推进同宝山生态旅游和红色研学基地建设,打造形成“红色研学+绿色生态+民族团结+国防教育”的“红色+N”研学路线,红色文化旅游呈现出持续升温态势。

      “由于基地旧址很多,厂区面积广、建筑体量大,保护利用专业性强、复杂程度高,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保护利用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郭福说。他表示,将持续与相关单位联系协作,加强基地旧址历史研究,建立实物征集长效机制,加快开展抢救性口述史征集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有关机构的意见建议,探索形成严格保护、有效利用、因地制宜、融合发展的文物保护之路,推动基地旧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新发展。

      (作者:陆琼 周存云,分别为中国文物学会秘书长、理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