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探析】
发展乡村文化,不仅要在美化环境、移风易俗、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塑造产业等系统上下功夫,更为重要的是为乡村注入灵魂,使乡村振兴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更向着精神文明高度深入发展。
乡土美育不仅关注艺术技能的培训、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还重视心灵、观念、生活、劳作等全方位的实践,使乡村居民不仅能够感受美、理解美,更能运用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激发个人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新乡土文艺和艺术乡建并进
乡土美育,是涉及乡村地方文化、美学教育和艺术实践的综合性实践,其工作重点是围绕乡土文化、地方艺术,借助新的文艺形式,通过系统的美育活动,使文艺成为村民自发、自主、自为的能力。
反映地方文化、传统特色、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的乡土文化,展现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异彩纷呈的乡土文学、乡土诗歌、乡土戏曲、乡土戏剧、乡土音乐、乡土电影、乡土舞蹈等乡土艺术,以农村为背景,描写生活现实、表达乡土体验、抒发生活情感、描绘乡村景色、展现民俗风情,表达着对自然和乡土的热爱。当今乡土文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类型和表现形式,包括融合现代故事情节和传统乡土风情的乡土网络文学,展示现实生活、风光美食的乡土电影与纪录片、短视频,将传统戏曲戏剧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结合起来的新民谣,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再现乡村风貌和传统文化的数字艺术,融入乡土文化元素的设计艺术、乡土品牌和文化创意产品,跨界融合、沉浸式体验的展演艺术,社交媒体平台博主分享的乡土文化生活和传统工艺,等等。融入现代元素的新乡土文艺,展示了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新认识,体现出地方文化的创新与活力。
近20年来,大批文艺工作者、美术学院师生借助艺术开展乡村建设,通过环境设计、建筑改造、采风写生、墙绘壁画、戏剧音乐、艺术节等艺术形式,在乡村中开展新尝试、新实践,推动城乡对话,形成“艺术乡建”的热潮,塑造出一批环境美、人气高、内容新、产业兴的新乡村,打造了一批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优秀案例。
基层的乡土美育,曾经创造出群众文化的典范。1958年,西安美术学院推动了一场名为“诗画化长安”的社会实践活动,安排教师前往距离西安市30公里远的户县(今西安市鄠邑区),在太平钢铁工地和甘峪水库,办起了农民画训练班,帮助农民创作出一批反映他们工地劳动场面的作品。学院师生与农民们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即“五共同”(共同学习、共同深入生活、共同研究题材、共同构思、共同速写)、“三辅导”(辅导画小草图、辅导画正稿、辅导制作全过程)、“一到底”(分工包干、责任落实、一包到底)。经过20余年不间断开办的培训,这种合作式、参与式的教学和创作方法,共同打造出影响遍及全国、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新中国群众美术典范——户县农民画。至今,农民画仍然是当地最为知名的民间文艺品牌。
丰富多彩的乡土文艺和成果丰硕的艺术乡建,将文化成果和精神价值转换为村民的主动行为和基层的主动作为,使更多的乡民成为文化的主体,成为乡村文化的感受者、践行者、传承人。
让文化艺术真正落地生根
本土文化,强调让文化、艺术和教育回到地方、进入现场、投身生活。乡土美育的价值就在于对本土文化价值意义的重塑。
乡土美育项目塑造乡村美学。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首届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中,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名列其中。该地聚焦美学赋能,把美学设计人才提升到和科技创新人才同等重要的高度,创造性地将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原创作品作为提升乡村美学体验、创造美学价值的重要抓手,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架起了一条可转化的通道,为乡村振兴探索出美学经济新模式。
乡土美育实践激活传统节庆。2018年至今,西安美术学院师生在西安市鄠邑区连续举办的六届关中忙罢艺术节,用艺术激活农耕节庆传统,借助终南山丰富的自然与历史资源,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将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价值认同、规范秩序,与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美学相结合。艺术节通过设置终南戏剧节、终南生态艺术项目、社区艺术项目等多个板块,推进乡村振兴,延展传统“乡礼”“乡俗”“乡庆”的当代生命力。
乡土美育重视承续传统。许多优秀的乡建项目都很重视对本地文脉的梳理,通过营建新的村史馆、乡村艺术中心、剧场等公共文化空间,组织艺术家对本地山川、风物、作物、工艺等进行研究、梳理、展示。关中忙罢艺术节通过举办《终南·山川·乡村志》《乡村思想史》《闽陕民间艺术对话展演项目》《重回现场:陕西摄影群体麦客主题展》等一系列传统活化项目,以文献、影像、绘画、装置、乡村设计等艺术形态,将乡愁、乡音、乡情转化为可视、可感、可参与的乡村美学新场景。
乡土美育是一种“呼朋唤友式”的艺术行动。以文艺为牵引的乡村建设者们,遵循“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持续生长、逐步带动”的原则,长期经营,将“点、线、面”的艺术项目逐渐发展为包含“乡村建设、业态建设、美好生活建设”的系统化营造。我们要发挥艺术乡建在乡村振兴中的八种带动作用——带动资源引入、带动城乡互动、带动环境提升、带动社区美育、带动区域文旅、带动文化再造、带动农销增值、带动基层动能,让文化真正落地生根,扎实地将艺术书写在中国的大地上。现在,各地都在推动文化特派员、艺术村长、专家小院等文化建设,专才介入、优才引入、青年回流,使得文化艺术成为赋能乡村、参与乡村社会系统构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生态观念融入乡土美育
乡土美育在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和乡村振兴实践中扮演着化育人心、形塑未来的重要作用,是塑造人、发现人、完善人的“育人、立人、成人”的过程。近年来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生态观念逐渐融入乡土美育内容中。在以生态文明为理念的社区艺术节、环保艺术工作坊等活动中,志愿者参与家庭微改造、环保设计等实践,将再生材料艺术、环保工艺等绿色建筑和可持续设计等生态美学理念融入乡村设计。同时,他们还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融入乡村美育课堂中。
艺术工作者与广大的村民紧密合作,为村民创作艺术,为村民做设计,切实地改变着每家每户的家庭环境,使村民得到了实惠。村民不断提升对传统农耕文化、质朴生活等生态智慧的认知,增强了对自身文化和环境的自豪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家乡的生态建设之中。
“实惠”不仅体现于村民个体,更体现在区域整体上。因为乡土美育在强调乡土文化和生态美学的前提下,将乡村的自然美景、特色文化和产业经济相结合,推广生态旅游,所以有助于形成文、农、旅、商融合的产业突破点。这种新型的文旅形式,让城乡要素充分流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以文塑魂,以人为本,艺术和生活相融合,人文和自然相融合。乡土美育,让艺术进入乡村、艺术融入乡村、艺术驻留乡村、艺术改造乡村,不断打造乡村新文化,营建乡村新场景,形成乡村新引力,推动乡村新经济,形成乡村新美学,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着重要力量。
(作者:武小川,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