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01日 星期二

    乡村文化生活之变

    讲述人: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三角乡树下村村民 袁秋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10月01日 08版)

      【一线讲述】  

      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江西农村。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我们村子没有人家有电视。村民们一年到头的文化生活,就是逢年过节看看舞龙舞狮表演。

      到了80年代,村里开始有人家买电视。电视在当时可是稀罕物件。记得村里第一台电视是邻居家买的一台12吋的黑白电视机。当时,几乎全村的人都跑去邻居家瞧稀罕。那段日子,每天晚上左邻右舍都到邻居家看电视。堂屋坐不下那么多人,邻居只能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那时没有有线电视,只能看几个频道,接收电视信号全靠一根立在院子中的顶端绑着几根铝管的长木棍。90年代后,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基本家家都买了电视,电视机的尺寸越来越大,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越来越多,黑白电视也渐渐变成彩电。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发生了更大变化。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文化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在农村涌现,智能手机、电脑等也成为村民们生活中的标配。各种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常态化开展,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各种精彩戏曲剧目和电影大片。今年4月,在我们县文体艺术中心,还举办了一场大型明星演唱会哩!

      生活越来越好,在很多文化活动中,农村群众不仅是观看者,还成为参与者。

      以我为例,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我们当地的建昌锣鼓,老想学打鼓,可没那个条件,只能夜里在床上拍打着自己的小肚皮来过鼓瘾。现在条件好了,县里文化馆的老师经常下乡指导开展文化活动,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打鼓,成为乡村文艺骨干,还经常跟着文化馆的老师们到各个乡镇演出。在我们这里,像我这样的乡村文艺骨干还有很多,大家有的擅长唱歌,有的擅长唱戏,有的擅长演小品,有的还会写剧本呢。我们经常自编自导自演各种节目,深受乡亲们欢迎。有时在演出中,一些村民冲我喊道:“我是你的粉丝哩!”我既感觉不好意思,又有一种满足感。

      这些年,乡村文化活动经历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创文化”的转变。我们这些乡村文艺骨干是“送文化”的受益者,也是“种文化”结出的成果。今后,我们要成为“创文化”的主体,努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