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向“新”求质,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者:徐瑛 《光明日报》( 2024年09月10日 05版)

      【专家视点】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为产业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刻变革注入强劲动能,成为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具活力的革命性力量。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作为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突出以创新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主要沿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注重培育现代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突出产业体系的结构优化、协调联动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新”和“质”,与新发展理念、新技术研发、新产业新业态密不可分,呈现出来的是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和产业创新生态化,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牢牢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确保产业发展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从而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以新质生产力要素为引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尤其是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客观上能有效引领和推动传统产业体系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以天津为例,近年来通过坚持先立后破、因业施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进一步盘活存量、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将传统技术和新兴技术有机融合,加速冶金、轻工产业升级改造“提能级”。通过再造传统产业生产流程和工艺技术,提升专精特优产品比重、振兴老字号老品牌。通过数字化改造、新技术应用和绿色发展转型,促进优势产业提质升级,推动绿色石化、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锻长板”。通过做大做实做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等创新平台载体,在高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合成材料等领域重点发力,促进优势转化为胜势。实践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生产力发展点的突破和局部调整,更是发展方式、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大变革。新质生产力正是基于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不断催生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持续激发产业内生动力,补齐传统产业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短板,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范式与经济范式协同转换,实现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从而有效提升产业总体竞争力。

      超前谋划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融合集成发展。当前,我国正行进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之举,也是塑造区域竞争力、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天津适应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构建起“1+3+4”现代化产业体系,悉心打造信创、集成电路、车联网、生物医药、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12条重点产业链。近期出台的《天津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将“优势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作为主线,抢先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新生态。实践表明,通过“链长制”高位推动、重点项目引育培优、产业集群协同发力,整合不同产业链信息、资源和技术,引导人工智能、高端装备、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优势区域合理布局,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式融合发展,打造开放包容、层级丰富、充满活力的未来产业生态系统,能有效增强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丰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加快构建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紧扣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建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这需要我们坚持系统观念,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建立现代化产业支撑和保障体系,不断释放创新创造活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发挥创新平台载体作用,建立高校与产业园区的“握手”通道,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健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发展与本地资源、技术、市场相匹配的新产业,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者:徐瑛,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