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世界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这将是中非双方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的一次盛会。作为东道主,中国主办此次论坛不仅体现了对巩固和发展中非关系的坚定承诺,而且将进一步规划未来合作蓝图。
凝聚发展共识:擘画中非合作新蓝图
非洲国家和人民自主选择推进一体化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一直坚定支持并愿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事业,将为深化“全球南方”合作注入强劲动力。
集体对话扩大合作共识。中非合作论坛应时代潮流之大势而生,担中非合作之使命而兴,是中非共同应对新挑战的集体对话平台。自2000年成立以来,论坛每三年在中国和非洲国家轮流召开一届部长级会议,2006年、2015年、2018年分别举办了3次峰会,每次会议在中非双方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宣言》和《行动计划》两份文件。通过定期的双多边会谈和对话机制,中非深入交换意见,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共识,推动合作伙伴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时隔6年,中非领导人将再次齐聚北京,共商未来发展合作大计,深入交流治国理政经验。
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积极推进与非洲国家的战略对接,推动落实论坛各项成果,双方各领域合作取得新成效,中非关系进入全面互利合作新阶段,为非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截至2023年底,中国在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非洲是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十年来,中国企业累计在非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4000亿美元。这种基于互利共赢原则的合作模式,为双方带来了切实的利益。
民心相通夯实发展基础。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双方合作不断从政治层面扩大到经济、文化等领域,合作主体从政府间对话延伸到企业、民间交流合作,为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双方关系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非民间论坛、中非智库论坛、中非媒体合作论坛等已成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的重要部分,民间、媒体合作及智库学者交流等活动实现常态化,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智慧。
积蓄发展合力:塑造中非合作新优势
中非合作推进现代化,是涉及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聚焦中非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中非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优势,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最大范围汇聚发展合力。
坚持经济优先,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增进优势互补。中国是对非投资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海信南非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等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显现,中非经贸博览会、文旅推介会等合作平台不断涌现,中非民间投资促进平台、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正式设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契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日益密切,贸易规模稳步提升。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中非在开放合作中增加优势互补,在双向奔赴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坚持科技为擎,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引领产业变革。基础设施是非洲发展的关键支撑,中国企业在非洲承接了国家数据中心、国际海缆系统、5G商用网络等大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通信骨干网约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约7亿用户。中国积极同非洲国家分享杂交水稻技术、稻鱼共生系统,菌草技术、木薯繁育技术等农业科技与发展经验,共建遥感应用合作中心、气象站,不断在可持续农业、节水灌溉、粮食减损等领域加强科技合作,提升非洲农业产量。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纳米比亚等非洲国家正与中国以卫星整星进出口、共建航天基础设施、共享卫星资源、联合研发卫星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发展本国航天事业。
坚持民生为本,以“小而美”项目带动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新时期以来,“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非盟《2063年议程》,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先后宣布对非“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项工程”,同时注重提升投资的针对性,鲁班工坊、“万村通”“非洲光带”等一大批直接惠及民生的“小而美”项目相继落地,涵盖公共卫生、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有效提升当地民生福祉。中国以自身减贫经验助力非洲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目前已在非洲启动建设13个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示范村,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推动非洲44个国家实施数百个社会责任项目,为非洲产业发展和减贫事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增强发展韧性:激活中非合作新动能
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非共建现代化的挑战不可避免,必须持续增强发展韧性,立足长远,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以中非关系的确定性来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携手绿色低碳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不以国界划分,全球性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作答。近年来,中国在援助、贸易、供应设备、承包项目、企业投资上不断加强对非绿色合作,目前已在非洲实施了数百个清洁能源发电和电网项目,南非德阿风电站、肯尼亚加里萨光伏电站、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等成为当地发展清洁能源的标志性项目。“新三样”产品对非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91%、109%和57%,有力支持非洲绿色转型。中国持续举办“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在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等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项目,有效推动非洲国家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携手安全能力建设,营造有利发展环境。现代化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当前,南北发展鸿沟不断加大,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和平安全”是历届中非合作论坛的重点内容,中非和平安全论坛也成为在安全领域对话的重要平台;中国在安理会层面推动联合国关注非洲议题,坚持“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的安全合作原则,反对西方国家的单边行动,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维和任务,在亚丁湾护航及马里、苏丹、南苏丹、刚果(金)维和行动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统筹安全和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中国积极参与非洲安全事务,助力非洲各国创建和平发展环境。
携手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全球南方”软实力。实现思想共建、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和价值观基础。21世纪以来,随着中非经贸快速发展,中非人文交流更加密切,文明互鉴更加多彩。中国-南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平台作用凸显;中非民间论坛、中非青年大联欢、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等深入实施;中非科技、教育、体育、艺术、影视、青年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展。今年3月的中非智库论坛上,中国与非洲50国学者共同提出了“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这是首个诞生于“全球南方”国家的国际共识,体现了中非双方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理性认识和共同承诺。
迈进新征程,中非合作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光明的未来。当前,中国正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非洲各国也在非盟《2063年议程》的指引下,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南方”崛起壮大,中国与非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团结合作,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汇聚“全球南方”发展的中非合作伟力,这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非人民的共同期待。
(作者:程松泉 徐梦瑶 卢逸丹,作者单位: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