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7日 星期二

    一座资源型城市的蝶变新生

    ——内蒙古乌海市因地制宜走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本报通讯员 马乐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7日 05版)

        盛夏的乌海,蓝天白云下的城市风景如画。王超摄/光明图片

        无人机航拍乌海市城区一角,碧水、绿植、仿古建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城市生态画卷。王超摄/光明图片

        近年来,乌海市大力推进硅产业发展,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图为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发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乌海,内蒙古西部一座资源型城市,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20世纪60年代初期,全国范围内兴起“小三线”建设。当时,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支援乌海建设,在荒滩戈壁造出了洗衣机、缝纫机等,奠定了乌海发展成为工业城市的基础。如今,在乌海的深山沟里,“小三线”留下的厂房被改造成纪念馆,“三线精神”依然鼓舞着乌海人民接续奋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近年来,乌海市主动作为,牢牢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强力扭转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不断向高处攀升,同时大力治污治废,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链、文旅链,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科技引领产业向新

      走进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高耸的1,4-丁二醇(BDO)装置和整齐排列的BDO罐区;中控室内,一排排电子设备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紧盯屏幕,实时关注各生产设备参数,确保生产平稳有序。

      BDO是一种有机化工和精细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化妆品等领域。它的推广应用对解决白色污染这个世界性难题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东景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刘兴旺介绍,该公司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已构建起“煤—电—石灰石—电石—BDO—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聚酯产品”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由料变材、由材成器”的循环产业模式。

      这些年,乌海市抓住可降解塑料产业的黄金窗口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备案批复BDO生产企业5家,全力打造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串起可降解材料超百亿级产业链群。这是乌海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要探索。

      面对煤炭资源渐趋枯竭和“双碳”目标、“双控”任务及环境容量不断收窄,乌海转型之路不断加快,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勇闯“新”路。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乌海市抓改造升级、抓延链补链、抓提质增效,聚焦构建具有乌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打造现代煤化工、硅基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可降解材料5个超百亿级产业链群为目标,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涌现出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集群。

      近日,记者在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厂区看到,灵巧的防爆轮式机器人自己乘电梯进入二楼车间,只见它依次走到每台设备前,对管道、阀门等进行认真巡检。

      “防爆轮式机器人不仅能测温、测压、识别漏液,还可以监测有毒和可燃气体等。”内蒙古兴发科技有限公司氯碱车间主任王健说,“运用了这套智能监控系统后,我们班组从最初12人减少到现在2人,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以科技攻坚助力产业向新,通过实施大规模技改升级行动、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发展新材料产业等举措,乌海市在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的同时,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正在加速重塑。

    创造“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初秋时节,乌海大地依旧草木葱茏、生意盎然,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游人如织,车辆川流不息。

      彼时,乌海市林业和草原建设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董研生正忙着为树木浇水、检查维修灌溉管路。“我平时主要负责浇水、疏枝提干、防火等工作。”他说,“乌海能拥有这样一大片绿色不容易!每一棵树都是我的‘宝贝疙瘩’,要用心呵护。”

      董研生,一个乌海人并不陌生的名字。他是乌海公认的生态建设功臣。甘德尔山上几乎每棵树下都有他的足迹,他能说出每一片林木甚至每棵树的年龄和故事。

      甘德尔生态治理区前身是白独贵湾。昔日的白独贵湾,沙丘一座连着一座,每遇大风天气,白独贵湾就成为“风口”,狂风经过,发出嘶嘶呼啸,卷起的黄沙一路“挺进”。

      “没路、没水、没电,更没有一间房子,四处黄沙漫漫,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条件十分艰苦。”回想起曾经,董研生仍记忆犹新。

      2005年秋,乌海市正式启动对甘德尔山的生态治理,董研生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19年来,他坚持沙海植绿,不惧恶劣环境和防沙治沙的艰难困苦,与干旱和漫漫黄沙抗争。19个寒来暑往,大山见证了生态建设者的辛勤付出,甘德尔生态治理区森林覆盖率由0变为60.35%。甘德尔生态治理区的绿色嬗变背后映照出了乌海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崛起的决心和信心。

      多年来,乌海市聚焦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先后实施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环城绿化和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库区西岸防护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恢复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一代代乌海人坚持不懈战风沙、播新绿,创造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

      乌海市还坚决扛牢黄河入蒙首站首责,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治理黄河岸线51.5公里,新增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9平方公里,黄河乌海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Ⅱ类,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状况居全国前列。“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的绿色河湖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一体推进治企、治矿、治路、治车、治水、治气、治场等“七治”工作,推进青山翰墨园、滨河景观带带状公园等数十项绿化精品工程……乌海市把抓好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实施一系列有效措施,乌海市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今年,乌海市还持续巩固扩大“七治”成果,全力推进美丽乌海生态环境提质行动。绿色更多了,环境更美了,空气质量更优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环境有“颜”让生活更有“质”

      “可越野冲沙、可露营烧烤、可采摘观光……这里绝对是游玩的不二选择。”

      “闲暇时光,约三五好友到葡萄酒庄,唱一首老歌,品一杯红酒,尽情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观景象,这就是我向往的生活。”

      “周末,与家人朋友在这里支起帐篷烤炉,便能一整天依沙傍水,享受慢悠悠的‘海滩’时光。”

      …………

      近来,乌海市乌达区乌兰淖尔镇火了。每逢闲暇,不少市民都爱驾车来“大漠湖镇”乌兰淖尔镇游玩。乌兰淖尔镇为何能火?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这些评价就是最好的答案。

      乌海同时拥有河流、山川、大漠、湿地等丰富地貌,可谓一城尽揽塞外风。而乌兰淖尔镇东临乌海湖、北接乌兰布和沙漠,远处还有甘德尔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观山、观水、游湖、玩沙的位置环境和漫长河岸线的地理优势。如今,乌兰淖尔镇不仅是乌海市民的休闲后花园、乌海的旅游打卡地,还成了内蒙古“西部风情”旅游线路的重要地区。

      雨后,驱车行驶在乌海市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黄河西行客栈,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道路两旁的树木整齐排列,让人心旷神怡。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曾经“晴天出门一身土,雨天出门两脚泥”的赛汗乌素村彻底变了样。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让赛汗乌素村有了“颜”,也让百姓生活环境提了“质”。不时,熙熙攘攘的游客穿梭其中,营造出“人在景中游,如在画中走”的优美意境。

      乌兰淖尔镇、赛汗乌素村是乌海市乡村风貌的真实写照。如今,乌海不仅乡村美,城市风景也愈加迷人。

      初秋时节,走在乌海湖边,感受微风拂面,静看湖水泛起涟漪,不远处乌兰布和沙漠温和静谧,仿佛一幅绝美风景画。

      近年来,乌海市依托乌海湖、甘德尔山、金沙湾等境内特色旅游资源,着力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不断加强旅游精品打造,积极促进旅游业提档升级。8月,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如期举行,如约而来的还有被“沙漠看海 中国乌海”文旅品牌吸引的游客。今年上半年,乌海市接待国内游客361.4万人次,同比增长40.73%。

      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到城市,手握乌金之海、黄河明珠、书法之城、沙漠绿洲、葡萄之乡、赏石之城等多张名片的乌海,正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道路阔步向前,在新征程上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乌海新篇章。

      (本报记者 高平 王潇 本报通讯员 马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