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6日 星期一

    警惕伪科普,拥抱真健康

    作者:本报记者 刘习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6日 07版)

        小朋友在安徽合肥市科技馆(黄山路馆区)体验人体声音科普设备。新华社发

        在广西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竹梅村,乡村医生上门为婴儿体检。新华社发

        在山东临沂市郯城县博雅学校,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医生为小学生讲解爱眼护眼知识。新华社发

        在河北石家庄晋州市第三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七步洗手法”。新华社发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伪科普”如同迷雾,悄然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健康领域。

      90后魏媛媛近期就深陷这样的困境之中——家中的保健品堆积如山,从补钙强骨到健脾养胃,父母满怀憧憬地尝试,坚信“营养补充,多多益善”,却不知对“伪健康”信息进行甄别,存在重重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魏媛媛自己也未能逃离这股信息洪流。起初,她仅是为了科学规划饮食,但渐渐地,她的手机屏幕被各种关于饮食节律、起居养生的短视频填满。这些视频看似专业,实则鱼龙混杂,让魏媛媛越看越迷茫。

    健康科普短视频未必都“健康”

      养生妙招、膳食营养、运动技巧……健康科普短视频类型丰富。把自己的需求输入搜索框,便有大量内容可供选择。数字化时代,健康科普短视频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清晰明了的操作方法为公众带来知识增量,提供生活指导,成为很多人健康生活的“随身顾问”。

      健康科普短视频的大范围兴起和传播,折射出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高质量、便捷健康信息资源的渴求。

      这也正是魏媛媛关注健康科普短视频的原因。“比起到医院挂号问诊,有些关于健康生活的疑惑通过健康科普短视频更容易找到答案,也更方便快捷。”魏媛媛说,“我可以跟着不同发布者健身打卡、饮食打卡,还能学到用药安全、急救措施等知识。健康科普短视频让我拥有了多个健康生活‘导师’。”

      健康科普事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健康科普的复杂性也随之增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王迪指出:“健康科普短视频发布主体丰富,但发布主体的身份、资质、发布目的等因素直接影响健康科普短视频的质量,进而对受众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出挑战。”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医师翟医蕊在临床工作中有着深切体验:“身为一名放疗科医生,我看到了太多病人的恐惧心理和抗拒状态。很多病人对放化疗的错误认知就来自那些打着科普旗号传播的不实信息。”

      尽管网络平台对医生资格认证有着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但仍不乏非专业人士避开身份认证,以医生形象示众。“有些健康科普短视频发布者会身着白大褂,但并不是认证医生。一些老年人往往更容易被视频中的形象诱导,而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消费。”魏媛媛感慨。

      网络平台的逐利性导致一些健康科普短视频偏离科普轨道;算法推荐机制使健康科普短视频用户困于信息茧房;不同科普主体的相斥观点让信息需求方陷入两难境地……健康科普在满足健康需求、提高健康素养的同时也为公众带来了新挑战。

    真伪信息甄别需要各方协力

      信息甄别是当前公众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保健需求旺盛。与在网络环境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媒介素养相对较低,缺乏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批判能力,更容易偏听偏信。

      “偏听偏信、信息焦虑、认知误区泛滥等,反映了全民健康素养仍有待提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伟说,“公众要从鱼龙混杂的短视频中找到适合自己、真正有用的健康信息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一定要行动起来,加大打击伪科普的力度。”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4个部委联合发布工作要点,明确要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领域的监管力度,打击伪科普和虚假医疗知识,净化健康科普信息传播环境,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提升居民健康素养。

      “监管是保障健康科普内容质量的重要一环。网络监管、传媒监管应当同医疗监管部门形成合力,提高对内容的把关水平和力度,以此弥补公众在信息判断上的能力缺失。”翟医蕊说,“在此过程中,网络平台的内容审核机制要提高判断识别科普信息质量水准的能力,并为优质内容提供更多曝光机会。”

    让更多懂医疗懂传播的人参与健康科普

      杜绝伪科普,需要真科普。面对网络上鱼龙混杂的健康信息,要让更多懂医疗、懂传播的人参与到健康科普中来。

      “作为专业医生,我们理应积极主动地用专业知识服务公众,成为健康科普的一分子。”如何让健康科普更科学,是翟医蕊一直思考的课题,“青年医生有一定的医疗知识储备,又了解当前媒体的传播规律,应当被鼓励更广泛地参与到健康科普工作中,成为引领健康生活的主力军。”

      不仅仅是医生需要行动。“医疗机构同样应当行动起来,提供相应的考核激励或项目支持,为青年医生主动参与健康科普提供更多动力。”翟医蕊呼吁。

      一些地方的做法可借鉴。比如,广东省中医院组建了一支由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组成的健康科普传播队伍,构建自媒体科普平台,把深奥的医学道理讲得通俗有趣,让老百姓“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提升了健康科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有了科学准确的内容,还需要精准有效的传播。保证优质内容的触达,是互联网时代永恒的命题。

      “社区工作者是打通健康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力量。”王迪认为,社区工作者本身便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新媒体传播的结合,能够实现健康科普信息的集纳和整合,更好地服务公众健康需求,促进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

      “社区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活动中心等线下公共空间和社区网络等线上空间,统一发放经过筛选后的健康科普知识,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王迪补充道,“公共空间和信息网络的组合互动能够让公众更身临其境,践行‘大卫生、大健康’观念,进而助力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健康维护和健康促进工作开展。”

      当然,有了健康科普知识,还需要将其化为行动。“重要的是看完健康科普后要做出行为改变,投入实践。只有这样,健康科普才能真正发挥价值。”陈伟说。

      (本报记者 刘习)

      (项目统筹:尚文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