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南罍北簋

    作者:丁晓平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3日 14版)

        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  

      第一次到合肥,朋友告诉我,一定要去罍街转一转。说句实在话,这个“罍”字,我还是第一次见,就像当初来北京第一次见到簋街的“簋”字一样,都是先闻其声,后识其字。

      不瞒你说,我是在悄悄地查了查字典之后,才知道“簋”与“鬼”同音,“罍”与“雷”同音。

      簋,是古代中国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敞口、束颈、鼓腹、双耳,也有三耳或四耳的,是重要的礼器,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春秋战国。罍,是古代中国一种盛酒的容器,也是礼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为青铜铸造,也有陶制。从生活实际层面来看,“罍”与“簋”的用途都与饮食有关,印证了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

      合肥有罍街,北京有簋街。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仿佛是一次不期而遇的相逢,把酒桑麻,对饮而歌,天南地北,人生几何。

      北京的簋街,是全国有名的美食聚集地,是来北京不可不逛的夜市,汇集了全国各地的风味美食,烟火气息十足,是京城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经过探究,才知道簋街一开始就被京城百姓称作“鬼街”。北京人为什么把一条大街称作“鬼街”呢?后来又怎么变成了现在的簋街呢?这里当然有故事,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我选取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鬼街”真正的名字叫东直门内大街。东直门在元大都时期就有了,时称崇仁门,明永乐年间改称东直门。明清两代,各种建筑所需的木材,一般都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通州,再由东直门送入城内,因此东直门也叫“建直门”,民间也称其为“木门”。

      到了清朝,北京的9座城门有各自专门的用途,规矩不得随意破坏。比如朝廷出兵就走德胜门,处决犯人要走宣武门等等,东直门除了向城内运送木材之外,还是往城外运送亡人棺椁安葬的通道。那时,东直门附近属于城乡接合部,贩卖蔬菜瓜果和生活杂物的小贩们后半夜就来这里赶早市,蹲点叫卖至太阳升起,卖完了东西又各自散去。因为来得太早,天还没有亮,小贩们都以煤油灯照明,远远望去,光影婆娑,人影朦胧,再加上街上随处可见的棺材铺和杠房,产生出一种阴森肃杀的情境,让人心生悚然,“鬼街”之名也就不知不觉叫开了,久而久之,约定俗成。

      随着时代变迁,市场经济大潮涌入后,东直门内大街各种商铺鳞次栉比,生意人一时间也纷至沓来。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条街上唯有开饭馆的生意格外兴隆,虽然白天没有多少人光顾,但一到晚上就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因为夜市的形成,“鬼街”的餐饮在京城家喻户晓。当地政府部门因势利导,遂将“鬼街”改为“东内餐饮一条街”。可是,这“鬼”字听起来终究有些不雅,有关部门酝酿要换个名字,不知是谁发现汉语字典里还有一个音同字不同的“簋”字,而这个“簋”字不仅与吃沾上了边,且更有历史感、文化味。于是,地方政府就在街道最东端的东直门立交桥的桥头立起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簋”雕塑,“鬼街”就这样大张旗鼓地变成了簋街。

      不过,说起这座“簋”的雕塑,还有一个小插曲。2000年国庆节前夕,簋街改名后第一次开街,就把这座特意制造的青铜雕塑竖立在昔日东直门城门的旧址上。但是,这座雕塑最初的标志物并不是簋,而是一尊青铜爵。

      爵,是古代饮酒的酒器,一般都是三足而立。直到2008年,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了一尊西周时期的青铜伯簋,人们才恍然大悟,把错立了8年的青铜爵撤换下来,取而代之的是按刚出土的西周伯簋放大仿制的这尊高大的青铜伯簋。

      在搞清楚了北京簋街的来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罍街的“罍”与合肥的关系吧。

      从考古学的视角来看,目前人们能够见到的罍,最早是在安徽寿县发现的,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在安徽江淮地区,豪爽的人们把喝酒喝一个满杯叫“放一个罍子”,也叫“炸罍子”,其规矩是“三不(步)到位(胃)”——不抬头、不喘气、不留底子,喝个底朝天,一口闷了。喝3个满杯,就叫炸了3个罍子,以此类推。

      “炸罍子”流行于江淮大地,也就是两人或多人放弃小杯改用大杯,碰杯之后一饮而尽,展现出安徽人热情好客、豪爽大度的为人风格和诚恳实在、豪放不羁的酒风。

      从罍字的结构上来说,上面是三个田字,下面是一个缶字,说明古人把罍中盛的美酒看得多么昂贵——三亩田才能酿一缸酒。

      说起“炸罍子”,这种酒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国丞相春申君——黄歇。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现在的上海之所以简称“申”,就与春申君有关。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黄歇主动让出淮北封地,楚考烈王准许黄歇封地迁至江南,以吴郡(今苏州)为首邑,于是春申君与上海地区(属吴郡辖地)结缘,后人遂以“申”或“春申”作为上海的代称。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楚国迁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时,秦国大将白起率30万大军将楚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黄歇想出了一个奇招——斗酒,也就是他自己要和白起“炸罍子”。当时,楚国盛酒的器具都是罍,可以装大约一斤白酒。酒席开始,春申君接连炸了3个罍子,先声夺人,一下子让白起佩服得五体投地,最终同意撤兵,解了楚国之围。这个故事后来也被演绎成“斗酒退兵”的典故。有诗云:“放罍斗酒出淮南,玉帛干戈惊当年。黄歇一腔英雄气,三罍休兵美名传。”

      北京的簋街东起东直门立交桥西段,西至交道口东大街东端,全长约1400米,大大小小的饭店有一百多家,餐厅密度之大,在京城恐怕很难找到第二处。

      与簋街不同,作为合肥著名的文化地标和网红打卡地,罍街其实并不是一条宽敞的大街,而是一个覆盖面积达六七万平方米的社会街区,包含绿地公园、创客空间、艺术家村等多个功能区。

      罍街集文创、美食、旅游为一体,整体业态突出社会性、公益性和多样性,除了以安徽的老字号和全国各地的特色餐饮为主之外,还有书店、服装店、茶馆、戏台、剧场等文旅空间。

      罍街龙罍广场矗立的青铜罍雕塑,以在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期圆口镂空龙耳罍为标志。特别巧合的是,这尊镂空龙耳罍雕塑和北京簋街矗立的伯簋雕塑相似,其原型文物都是在2008年发掘出土的。

      在罍街的北端入口处,有一个金罍广场,两侧造型对称的银灰色现代建筑墙面镶嵌着“罍街”的艺术字,一左一右,十分夺目。广场中央,一尊高达7.19米的金黄色“金罍”雕塑远远地就映入眼帘,其造型是根据南端入口龙罍广场雕塑的镂空龙耳罍造型设计变形而来,共分12瓣,如同一朵绽开的金花,对应着十二生肖,寓意众人相聚在罍街共享美好时光,而12瓣围合一周呈现罍的造型,我想亦有安徽人“炸罍子”的含义蕴含其中。

      缓步进入罍街,一组“罍酒罢兵”的人物雕像惟妙惟肖地走进你的视野,桌上摆着一大一小两个罍和几道安徽名菜,臭鳜鱼自然是少不了的。这组雕像演绎的故事,再次印证了“炸罍子”的历史渊源。

      相传南北朝时期,北齐和南朝梁在巢湖流域展开拉锯战,双方将士思和厌战,两国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北齐和南朝梁在巢湖流域“罍酒罢兵”,双方将士炸罍子后划地和谈,结束战争,和州(今安徽和县)因“炸罍子”换来了和平,故而得名。

      “合肥有性格,罍街很合肥。”这是罍街的标语。长久以来,处在中国地理上南北之间的合肥,城市的性格似乎模糊不清,但在罍街的街头巷尾,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来合肥,逛罍街,炸罍子”,在觥筹交错一饮而尽之间,江淮市井豪情在罍街展现得淋漓尽致。朋友告诉我,今天的合肥人在发生不愉快或者纠纷时,依然喜欢以“炸罍子”来“化干戈为玉帛”,在酒桌上握手言和。

      罍街到底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目前没有确切的记载,有人说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现代的罍街正式开街的时间是2013年7月19日,街区的建筑以青砖飞檐、雕花窗的徽派建筑为主,同时结合后工业时代的设计风格,辅以时尚元素,在古色古香中平添了几分沧桑。

      漫步其间,随处可见石磨、马灯、锅灶、脸谱、缝纫机、搪瓷缸等老物件,宛如一座时光博物馆。

      无论是簋街的“簋”,还是罍街的“罍”,它们都用古老而美妙的汉字和文物,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文化与经济、生活与艺术连接在一起,将人心深处的热情和浪漫激活,也将体验和传播联动了起来,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在这休闲娱乐之间写在了现代城市的脸上,写在了百姓的心间。

      在中国的美食地图上,北京的簋街和合肥的罍街因为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热热闹闹却又轻轻松松地实现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城市商业的融合发展,成就了舌尖上的中国,也成为“吃货的天堂”。

      现在,我把它们的故事写在一起,希望读者在了解了“南罍”和“北簋”背后的历史故事之后,走进它们,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趣味。正可谓“小巷子可容大世界,大罍子能享小时光”。

      (作者:丁晓平,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奖得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