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抢抓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机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学院“双一流”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科建设彰显特色 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学院坚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通过调整优化,生物学一级学科形成了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水生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方向。2023年全票通过了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核验工作。生物化工二级学科通过整合学校相关师资力量,依托学院6个省部级平台,紧扣生物化工领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在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生物鉴定、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与应用、生物大分子修饰机制研究与应用、生物化工材料构筑及应用5个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生物科学、生物化工、生命医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汇聚融通,打破学科边界,鼓励多学科融合,推进学术创新。近3年,学院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其中A类及以上等次论文共计15篇,B类论文18篇,获发明专利3项。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5人获一等学业奖学金,8人获优秀研究生奖学金。20余人次获得各项竞赛奖励,2人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金奖”。研究生考博率为25%左右,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升。
教学工作持续加强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学质量是教师的立业之本,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深耕课堂教学,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直是生命科学学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学院成功申报2门项目式教学改革项目、8门产学共建课程,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获6门省级一流课程,已申报2门国家一流课程和2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入选“学堂在线”。获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校第三届、第四届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教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承担2项省级教研项目、1项市级教研项目,已有2项教研项目推荐申报武汉市教研项目。学生科研项目立项20项,其中校级重点项目3项,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2项、获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综合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湖北省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单项赛生物化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分子生物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深化产学研合作 社会服务更接地气
学院紧密围绕“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深化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努力开创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局面。
学院聚焦种质资源保护、种子基因检测、都市园艺产品开发应用等领域,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协同推进新农科建设与实践。学院科技人员、省市科技副总或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驻村书记和博士团成员,深入乡村、社区,提供智力支持。建成2个武汉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积极筹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学院教授团队在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秦巴生态保护中心设立了“赛武当珍稀濒危生物资源保护基地”“汉江源头珍稀濒危生物资源保护中心”2个保护点,开展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服务。积极参与蕲春李时珍医药集团、蕲艾产业技术研究院乡村振兴服务。开展汉江下游沙洋、潜江、仙桃、汉川等江段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工作,为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和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服务。利用MNP标记技术为法院、监管部门、律所和企业等149家单位开展471次鉴定服务。学院1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乡村振兴工作突出驻村第一书记,1名教师作为“科技副总”被湖北省多个部门通报表扬。
面向未来,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高水平学科,以破局立势、锐变谋远的胸怀魄力和决战决胜的冲劲、闯劲、干劲,努力在建设特色鲜明、“双一流”学院的新征程中,为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曾长立 刘妙龄 李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