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1日 星期三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湿地群鸟集 江上鸥鹭啼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1日 09版)

        小白鹭 王弼正摄/光明图片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 淳于常胜摄/光明图片

      【文化中国行】  

      “看!那群就是我们这儿的明星——斑尾塍鹬!”

      沿着工作人员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不远处广袤的滩涂上,有一群身披棕栗色外衣的水鸟,正用长长的喙探寻美味。涨潮之时,原本在滩涂上捕食、休憩的鸟儿倏尔振翅齐飞,铺天盖地而来,宛如海面上翻涌而至的壮阔浪潮,这片“鸟浪”不断变换着形状和方向,时而如长龙蜿蜒,时而似旋涡盘旋。

      “这还不是最震撼的季节嘞!据统计,每年3月至5月的迁徙季,有20余万只水鸟在我们这里停留,那时的‘鸟浪’遮天蔽日,那才叫壮观!”提及“鸟浪”,辽宁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隋炎佐难掩激动之情。

      每年,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鸟类爱好者都会聚集于此,见证这场震撼人心的生命大迁徙,记录这些鸟类创造的自然奇观。观鸟文化在这里悄然生长,“观鸟圣地”成了这里的名片。

      不久前,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系统遗产最北端的遗产地,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生态名片”。

      “这些候鸟为什么会来这里?”

      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位于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属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兼具大陆与海洋性气候特征,这一独特环境孕育了内陆湿地与海岸带湿地、海洋生态的复合生态系统。“我们这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迁徙候鸟提供了极其多样的栖息地环境和食物种类,让鸟儿们‘瘦巴巴’地来,‘圆滚滚’地走。”隋炎佐微笑着说。

      “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这些候鸟北迁途中最后的补给站,是斑尾塍鹬北迁期间种群数量最多的停歇地。”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马力告诉记者,该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占据重要地位,它为极危物种勺嘴鹬,濒危物种大杓鹬、大滨鹬、小青脚鹬及其他受胁鸟类,提供了栖息与停歇的环境。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群空中“旅行家”,保护区还组建了专门的巡护队伍,建立巡护台账,根据季节变化,开展定期、分区域、分重点的巡护工作。20余名巡护队员每周巡视3至5次,每次巡视50至100公里,寒来暑往,接续不休。

      保护区在水鸟监测连续的基础上,还陆续开展了环境监测、植物调查、水生生物调查、林鸟调查及水鸟环志等科研监测工作,并编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21年,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分别与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和沈阳农业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充实保护区基础科研成果,这也为申遗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的科学管控,保护区岸线常年稳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10年保护区可观测到的鸟类有43科250种,如今保护区最新鸟类调查报告显示,保护区内监测到的鸟类增长到63科324种。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5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收录的受胁物种有26种。

      “现在展示中心正在建设当中,下一步我们会利用好世界自然遗产这个名片,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科普宣教职能。”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刘洋表示。

      如今初秋已至,鸟儿们陆续南飞。黄渤海畔,潮汐更迭,它们与这片湿地的约定周而复始,从未停歇……期待下一个春天再相见!

      (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