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0日 星期二

    为医学事业奋斗一生,是追求、是热爱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0日 07版)

        朱兰在手术室工作。新华社发

        余家军在外出行医途中。新华社发

        邓桂芳在为乡亲服务。新华社发

        李伯藩(右三)带教查房。新华社发

      编者按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护佑着14亿多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8月19日,我们迎来了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了2024年“最美医生”。他们是朱兰、姜楠、陈静、翁心华、余家军、林丽珠、邓桂芳、李伯藩、侯新琳、毛里夏里甫·哈帕10位个人和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老年护理团队。

      他们敬佑生命,甘于奉献,为人民健康服务。有的致力于推动医学科技创新,长期奋战在医学科研第一线;有的专注于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积极促进中医药传承发展;有的投身于妇女儿童健康事业,以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增进妇女儿童健康福祉;有的倾情于老年护理工作,全心全意关爱照护老年患者……

      今天,我们特邀几位“最美医生”讲述他们修医德、行仁术的日常以及与患者共同战胜疾病的感人故事、温暖瞬间。

      【一线讲述】 

    做医生是一种幸福 可以用双手守护生命

    讲述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 朱兰

      长期以来,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妇科盆底疾病严重影响着女性的生活质量,给她们带来了身心双重痛苦。

      作为我国女性盆底疾病诊治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我通过改良手术技术、降低手术费用,让这些难言之隐变得可防可治,大大改善了我国女性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

      1998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澳大利亚学习。出发前,导师郎景和院士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在澳洲关注盆底专业,把前沿技术带回国内。

      怀揣着“当医生就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只要患者需要,我就愿意”的想法,学成回国后,我踏上了推动国内盆底领域发展之路。

      我带领团队对我国5万名中老年女性开展了尿失禁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女性受到不同程度尿失禁的困扰。当时,无张力经阴道尿道中段吊带术(TVT)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术式,但手术操作时有非直视的盲穿操作,易带来膀胱穿孔、出血等风险。

      如果将生理盐水注入盆底间隙形成“水垫”呢?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盲区误伤的风险,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随后,由我首创的TVT手术水垫注射策略被纳入国际抗尿失禁手术操作步骤。

      盆腔器官脱垂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加用网片套盒的全盆底重建手术是国际公认的治疗重度脱垂的有效术式,但高昂的进口耗材,让部分患者望而却步。结合亚洲人种骨盆较小等解剖特点,我对高值进口网片耗材进行“量身定制”,充分利用“边角余料”,结合自主研发的穿刺针,成功改良盆底重建术。

      这一改良,不仅大幅降低了手术费用,还让手术成功率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协和式盆底重建术”得到广泛认可,在全国逾百家医院及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推广应用,帮助上万名女性摆脱了盆腔器官脱垂的困扰。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带领团队在27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起从筛查、诊治到质控的中国盆底疾病三级防治网络,制定了中国盆底康复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了中国的盆底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

      作为协和妇产科学系主任和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我还牵头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标准”,让规范化培训有据可依、做实做细;结合临床经验与国内外前沿医学进展,主编了十余部国家级教材;组织实施全国妇产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培训工作,培训全国学员万余人次……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我看来,医生必须跟进国内外最前沿的诊疗方法,不断更新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保持前沿水平。这是医务工作者一辈子应遵循的准则。

      扎根临床数十年,我始终觉得,做医生是一种幸福的选择,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守护最独特的生命。为医学事业奋斗一生,是我的追求、我的热爱、我的幸运。

    守岛25年,只为护佑乡亲健康

    讲述人:安徽六安金寨县麻埠镇齐山村海岛卫生站站长、执业助理医师 余家军

      金寨县响洪甸水库,方圆1400多平方公里,山水相连,碧波万顷。在库区深处,藏着一座座美丽的岛屿,凭借舟楫往来,交通很不方便。我的家就在其中一座小岛上。

      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梅山水库和响洪甸水库,不少村民搬离库区,少部分村民故土难离,还有200多人住在响洪甸水库的海岛组。随着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还有老幼百余人生活在岛上。

      25年前,我放弃城里的发展机会,回到家乡当一名村医,以船为家,为村民们送医问诊。

      刚回到岛上那会儿,父亲确诊直肠癌。一天夜里,父亲犯病,需要送医院,可家里只有一艘木筏,划到岸边就花了3个多小时。临终前,父亲拉着我的手说:“军子,咱们这里缺医少药,你学过医,留下来吧。”我眼含泪水,点头答应了。

      我把一条渔船改造成简易诊所,正式建立海岛卫生站。

      多年来,我24小时不关手机,村民只要一个电话,我就第一时间驾船前往,随叫随到。

      风里来雨里去,在茫茫水面行船,最害怕的是黑夜和雨雪天。2020年2月的一天傍晚,暴雪袭击麻埠镇,河面雾气弥漫。村民方某突发急症,情况十分危急。接到电话后,我一面向镇里的卫生院报告,一面驾船前往。由于救治及时,方某转危为安。那一刻,我觉得再累也值了。

      海岛卫生站周围的人们几乎都曾找我看过病。遇到阴雨风雪天气,我和妻子不仅帮助病人治病,还为他们烧茶做饭。村民们感慨:“军子的诊所,是我们温暖的家啊。”

      其实,我也曾考虑过出去打工。看到有的乡亲外出打工后,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我也会心有触动。一次,在扬州办厂的亲戚打来电话,希望我去厂里帮忙。村民查某正巧听到了,她当即跟我说:“军子,你走了,我们这帮老头老太太没得指望咯。”她前脚刚走,其他乡亲又接二连三前来挽留。看着乡亲们那一张张不舍的脸,我下定了决心:留下来。

      这些年,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海岛卫生站那艘曾经的小小渔船,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上了岸”——结实的水泥墙可以遮风挡雨,先进的医疗器械和常用的药品,一应俱全,诊疗常见病完全不在话下。

      只要岛上有人,我就会一直留下来。

    甘做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讲述人:广西钦州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卫生院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 邓桂芳

      “邓护士,您来啦!”每当我穿梭于乡野村头,总会听到这样热络的招呼声,让我心头暖暖的。

      1997年,从卫校毕业后,我就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卫生院——小董镇中心卫生院。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护士长、乡村医生办公室主任、护理部总护士长,凭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我从工作中总结出一套工作规程和经验,带领团队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在板城镇那香卫生院工作期间,卫生院收治了一位意识障碍患者。患者在我们的悉心照顾下很快出院了,我依然放心不下,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患者家里协助家属,为患者做清洁护理。

      还有一次查房的时候,我发现一名褥疮患者,患者疼痛难忍、暴躁不安。我主动上前,握住老人的双手轻声安慰,并准备药物器械,连续两三个小时为他做完清疮处理后才下班……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也许,有人觉得护理患者又累又苦,可我觉得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每当走在乡村小道上,看着留守在农村的孤寡老人和儿童,我心里就一个想法,那就是帮助父老乡亲们实现“小病不出门”的愿望。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了解农村,希望多为当地的乡亲们服务。

      2015年,我担任了乡村医生办公室主任。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我一次次组织动员乡村医生参加培训,利用节假日找机会到先进单位学习取经。短短几年,16个村卫生室的业务用房、设备、人员素质就大变样:50多名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6000多老年人、2000多糖尿病病人、4000多高血压患者都有了自己的档案,约10万常住人口享有了更好的就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现在的村卫生室比以前好多了,一般的常见病在家门口就解决了,降压药等常用药在村卫生室就能够买得到。”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不忘初心,与全国560多万护理工作者一道,练就过硬本领,甘做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只要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

    讲述人:云南大理宾川县中医医院名誉院长、副主任医师 李伯藩

      我自幼随祖父母学医,1958年到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时,才刚满18岁。1963年,我被组织派到最偏僻的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做了那里的第一位医生。

      在大山深处,我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建起拉乌卫生院,把青春岁月奉献给当地的百姓。

      中医药学是我国的瑰宝。在家父李子宽的影响下,我自幼热爱中医、学习中医。1977年,我被选送到云南中医研究班深造,潜心研读中医经典名著,打下了深厚的中医功底。

      1982年,我担任宾川县中医医院院长,开始了医院的创办历程。医院刚挂牌时,仅有十几名职工,十多间简易小平房。即便如此,我们硬是把县中医医院发展成为一家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技术指导中心。

      2006年退休后,我坚持每天义诊近10个小时。有时,刚回到家就听到电话铃声响个不停,问诊电话尚未接完,看病的人又接二连三地找到家里。退休18年来,我免费义诊数十万人次。

      多年来,我培养中医学生100多名。对待徒弟,我要求非常严格,我经常跟他们说,“病人就是老师,很多疑难杂症都是通过病人才能认知的”。有时,为了一个罕见病例,我会和徒弟们查遍国内外相关论文。我家里有个柜子,里面装的全是这些年积攒的疑难杂症的相关材料。我还要求徒弟们练就一手好字,因为药方不只是给医生看的,更是要让病人拿出去能顺利抓到药。

      我坚持清清白白行医,平平凡凡为人,善待每位患者。虽然获得不少表彰奖励,可我认为我只是做了一名医者该做的事。

      我已经84岁了,越发觉得晚年时光珍贵,想尽己所能,治疗更多病人。在学生们帮助下,我还学会了用网络进行辅助诊疗。

      只要我还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金振娅、卢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