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0日 星期二

    辽宁:增强科创“硬实力” 勇立振兴“新潮头”

    作者: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本报通讯员 题旭丽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20日 05版)

        位于辽宁朝阳的风电场。滕利明摄/光明图片

        辽宁航天凌河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无人天车轻松搬运镀锌卷材、智能机器人精准粘贴胶带……3万多平方米的辽宁鞍钢冷轧厂涂镀分厂彩涂工区内人影寥寥,曾经工位上满是工人的车间摇身一变成了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的“黑灯工厂”。

      高大威猛的机械臂灵活翻转重物,昼夜不息;蛇形特种机器人游弋于狭小缝隙间,来去自如……辽宁沈阳新松智慧园机器人生产车间里,创新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1000余个共和国工业史“第一”见证了辽宁这片热土的荣光,“共和国工业长子”的称号是辽宁厚重积淀的历史荣耀。

      迎着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曙光,辽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和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工业振兴新突破。

    夯“底”强基 搭建科技创新大平台

      “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攻技术,整个实验室都由政府部门筹建打理。”辽河实验室云化控制器项目科研人员高兴地说。

      走上实验室三楼,大小不一的机械臂、伸缩自如的移载平台、碳纤维材料铺贴装置错落有序地摆放在操作平台上,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地测试着机器。

      “别小瞧我们的实验室,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无人装配机器人、水导激光加工设备都是在这里研发的。”科研人员拿着一块印制电路板向记者介绍,实现核心控制器和高端软件的自主可控,是辽河实验室目前的重点项目之一。

      “辽河实验室有关键性技术,有整合力强的方案,那我们就给予支持。”辽宁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辽河实验室牵头组建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重点实验室群,凝聚全省工业互联网领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力量,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优质科创成果落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实力担当”,也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座”。

      为夯实“底座”,辽宁主动出击、系统谋划。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洁净能源与精细化工……聚焦省内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一批批重点实验室精准布局;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等创新科技园区拔地而起;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一项项创新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加速落地转化。

      加快,再加快!突破,再突破!

      如今,在新材料领域,辽宁已拥有钛材料、核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等一批先进技术和成果,部分工程塑料、特种橡胶、高牌号聚酯、高端聚烯烃等先进化工材料已实现产业化;在集成电路领域,沈阳建立了国内较完整的集成电路装备产业链条,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地区之一;在医药领域,以化学药、生物药、中药为主的产业结构已成型,辽宁成为全国重要的大宗原料药生产基地。

    用“新”赋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区内,一排玻璃罐状的细胞反应器正在运转,经过纯化、制剂等一系列环节,产生的收获液最终成为沈阳三生制药的拳头产品——特比澳(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用于治疗实体瘤化疗后所致血小板减少症。2005年,特比澳的上市,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产业产品“强功效”,离不开科技创新“硬实力”。

      600余名经验丰富的研发科学家、4大研发中心、生物药和化药双领域研究平台、10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9项在研产品……三生制药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为辽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蓄势加力。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跟不上的企业。同样以科技创新引领,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辽宁传统产业发展不规范、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提升的现状正在得到有效解决。

      在沈鼓集团的转子车间,墙上的大屏实时滚动着各类数据,清晰记录着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进度、关键件完成率。

      “以前全靠人来加工,现在只需在屏幕上动动手指,机器就能完成零部件的生产。”车间工人指着电子屏幕说。

      2000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600项核心关键技术、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实现200项重大装备国产化攻关并100%取得成功……“数字化转型是传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沈鼓集团董事长戴继双表示,沈鼓正为打造重大技术装备科技创新策源地持续发力。

      近年来,辽宁省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如今,走进各大产业园区,不论是矿山、钢厂,还是材料、化工,总是与绿色“伴行”。

      “在华晨宝马沈阳生产基地,2023年华晨宝马单台生产水资源消耗量只有1.72立方米。”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说,这得益于生产基地安装了先进的水循环管理系统,生产废水经过多道严格过滤后,变成工艺用水,被再次用于生产流程,实现了极低的自来水消耗量。

      从“智能制造”到“绿色制造”,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辽宁这一历史悠久的工业重镇,正呈现出“绿色清新”的全新形象。

      科创春潮涌动,芯片、高端装备、生化等高精尖领域技术成果在辽宁落地生根;踏浪而行,辽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蹄疾步稳。

      今年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要着力推进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又要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对焦马达和光学镜头两大手机摄像头核心器件的研发生产为主营业务,是全球手机核心器件领军企业,更是盘锦市的龙头企业。今年1月,中蓝电子正式启动光学电子供应链产业园的建设和招商工作,目前,首批23家供应商企业签约进驻。

      “我们建设产业园就是为了吸引并支撑更多配套企业在盘锦、在辽宁集群发展,大家拧成一股绳,共解难题、共谋未来。”中蓝电子董事长王迪说。

      共建创新平台,共同攻坚“卡脖子”技术,共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辽宁省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握指成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以“融”聚力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该催化剂适用于含硫、卤素等恶劣工况下的采油、炼化、印染等行业,预计今年12月底前完成中试。”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张博宇津津乐道的,是一个百立方级智慧化通用规整填料催化剂中试项目。

      以中试促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是创新+产业“双螺旋”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跨越技术研发与市场生产脱节的“达尔文死海”的关键一环。

      作为石化之城,盘锦具有明显的中试基地发展优势。据了解,作为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单位,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盘锦市政府、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开发区三方共建成立,提供从立项、建设、运行到鉴定、推广等24项全链条服务。

      “背靠大化工企业,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走精细化工的发展之路,往绿色走,往高端走。”基地所在的盘锦市双台子区区长盖世功说。

      挂牌不到3年,基地已经完成产业化及示范推广项目7项,正在中试及在建中试项目8项,储备中试项目11项。

      为推进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近年来,辽宁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打造省级中试基地36家,不仅为技术成果从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深入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

      为有效匹配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辽宁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辽宁开展“科技专员进企业”活动,累计选派300名专业科技人才与省内企业“结对子”,针对技术创新具体问题提供精准解决方案,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探索高校院所和企业“共引共用”科技人才等新方式,优化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引进难题。

      “培养出具有问题意识、拥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辽宁大学党委书记潘一山介绍,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育人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能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从“工业摇篮”到“创新高地”,辽宁正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全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刘勇 王鲁婧 本报通讯员 题旭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