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言】
2016年,我在山东农业大学读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研究生时,参加了李晴祺教授学术成长资料的整理工作,有幸与李老师结成忘年交,对他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经历有了更多了解。
李老师上大学时,曾在革命老区莒南调研,在那里,他看到了解放初期的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工具不足,完全靠天吃饭。被锈病和黑穗病侵蚀后的麦田颗粒无收,困苦的老农因此哭瞎了双眼。他从此立志从事农业研究,提高粮食产量,让人民不再忍饥挨饿。
他曾对我说,搞农业科技,时常是两头见星——天不亮就出门到田间,晚上很晚才回家。他还教育我们要站在农业第一线,在田间地头才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常规育种过程中,要对每一代材料进行田间鉴定。他保留了几十本田间记录本,鲁215953小麦品种名称中215953这个编号就是当时材料的序号,可见工作量之大。
李老师在育种园地里耕耘了一辈子,永远是全身心投入,即使退休了,每年也要在麦收前到试验地看看小麦,去世前一年还坚持坐着轮椅赶来。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农民,牵挂着中国人手中的饭碗,这是他奉献一生的精神和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