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学生“信念、品德、知识、本领、创新创业能力”5个培养维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育人平台建设,提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项目训练、竞赛指导、创业孵化”一体化教学理念,着力构建从课堂到孵化的创新创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优化顶层设计 完善“大双创”体系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牵头,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等10多个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文件,完善创新创业科学化组织与管理、激励与保障政策体系。学校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社会热点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创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将创新创业实践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特色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贡献力量;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地方,在一线岗位和艰苦环境下创新创业。近年来,共计14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涌现了一批创业典型,2人入选全国创业英雄100强。
筑牢知识根基 构建“大教学”模式
学校打造“1+N”双创教学课程体系,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基于1门“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必修课程、多门“一赛一课”,打造专创融合的分层分类、层级递进式课程体系。其中,纵向维度上按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内在发展逻辑搭建的“通识基础、专创融合、创业进阶”3类课程群,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习得适合自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横向维度上,课程体系注重跨学科融合,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丰富各层级的课程要素,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创新创业项目中。学校着力推进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知识输入”向“知识输出”、“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3个转变”。学校以项目训练促进“思专科产”四创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将思政元素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创新精神;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知识与创业技能的融合;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运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业水平;与行业企业和产业链紧密联系,将企业实际问题和社会需求引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在产业创新创业中的竞争力。学校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覆盖和深入推进。近年来,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75项、省级510项;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人数逐年增多,2024年超过15000人,参与率从2018年的18.4%提升到2024年的72.7%。
促进项目转化 建强“大科研”平台
学校建设“M+N”学科竞赛体系,即建设“M”个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项目,“N”个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学校通过平台建设,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机融合,提高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量,提升参赛项目的竞争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鼓励教师针对行业、专业特色,坚持问题导向,跨学科、跨专业组队,开展师生共创项目。不断完善竞赛支持体系,提供全方位的项目打磨培训、技术支持和投融资服务,并给予学时、学分认定和奖励,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良性机制。近3年,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挑战杯获省级及以上奖项62项,其中获创新大赛国赛银奖1项、铜奖4项、省级奖项23项。学校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校外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与广州粤嵌、杭州贝腾等企业合作建设了创新创业测评、虚拟仿真等5个综合实验室,创建了30个省级创新教育教学平台、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和1个校级大学生创业园,与衡阳国家高新区、启迪之星共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实践基地,在衡阳市衡阳县、邵阳市隆回县等地建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项目策划、辅导等一站式服务,促进项目孵化转化。近3年,累计有122个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园,直接提供就业岗位413个,间接带动1200余人就业。
(张文玉 何建雄 阳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