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加强共情传播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卿志军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5日 06版)

      【学思践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就要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社会大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政策以及政策所依据的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体会到理论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指导作用。

      共情是个体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作出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共情是在信息传播中产生的,是传播效果的关键性表征因素。信息传播影响甚至决定共情者对共情对象的想象,所以传播直接影响共情的程度。共情可以针对信息传播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正向共情,也可能针对信息传播产生否定的消极的负向共情。一般来说,做好信息传播,推动正向共情,以达到最后的正向共识是我们面向群体开展传播的重要目标。

      党的创新理论是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创新理论要被大众所掌握并能够有效转化为共识和行动,必须通过各种叙事,以特定的符号,将其从理性抽象的认知转化为受众的感性感觉,经过感觉统合后再回到理性认同,最后将内化于心的思想外化为行动。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引,必须打通理论表达的抽象宏观与人们习惯于具象化感性认识世界之间的区隔,建立其共情意愿,引发人们的正向共情,从而达成价值上的共识,最终产生高支持度的集体行动。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结合传播对象的需求,精心设计选题,激发共情动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传播要结合对象群体的需求,关注特定群体的民生诉求,从小切口突破,紧盯群众的“烦心事”“日常事”“邻里事”,贴近群众传播,使理论传播“通天线”“接地气”“聚人气”。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和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群众生活、文明创建等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抽象理论融入生动实践,做到理论传播在一线、答疑释惑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既突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充分结合地方政策和文化资源,提升受众对身边政策的了解,以关系接近促进共情共识。比如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所以,在海南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可以紧贴海南地方实际,讲好自贸港建设政策,展示自贸港建设成就。在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要下到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工厂、学校、社区,甚至网络空间,到群众身边,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自贸港的政策方针结合起来,把抽象的宏观政策和身边的具体故事结合起来,既要讲党的宏观政策内涵和理论依据,还要谈深谈透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现在和未来,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来。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安排内容,通过精准传播,提高公众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共情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根据听众所处的行业、领域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身份等差异性和特殊性,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传播,提升传播的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针对所有受众群体采取“一个调”“一锅烩”的“大水漫灌”的情况。尤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认真分析各个受众群体的认知特点和接受习惯,对他们进行精准画像,设定传播的个性内容。比如在重大理论宣讲中,就可以采取“宣讲+”的形式,推出有针对性的理论宣传产品。可以采取宣讲加服务的形式,将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在服务群众中传播思想理论。可以采取宣讲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如“宣讲+”本地传统戏剧、小品(话剧)、音乐表演、故事汇等。在网络平台上开展宣讲还要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网言网语,以文字、图片、微视频、动漫、有声读物等形式,通过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及社交媒体上建设个人学习空间,广泛宣传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以丰富的宣讲形式、多样化的载体和生动的场景,采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阐述深刻的道理,使宣讲形象鲜活、入情入理,与受众在心理上产生共情、共鸣。

      做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打造一支理论素养高,社会认可度高的品牌化的传播队伍,解决好“谁来讲”的问题。培养一支公信力和权威性高、善于传播的队伍,是系统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工作的有力举措。通过业务培训、理论轮训、座谈研讨等方式,一方面不断加强对理论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提升传播能力;另一方面不断充实力量,建立理论大众化传播人才库,形成一支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百姓群众讲故事的队伍。尤其是吸引本地社会经验丰富、知识储备充足、表达能力强的“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以及“候鸟”专家等群体志愿者,把话筒交给群众,把讲台让给群众,让百姓把百姓事讲给百姓听。着力建设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善于发声、专业权威的理论传播大军。

      增强党的创新理论的共情传播,还要丰富传播渠道,以最优化、全覆盖的方式来深入做好传播。提高主流媒体的作品生产能力,加强主流媒体的平台建设,加强管理手段更新,从内容建设、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主流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尤其是鼓励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先进技术,推进主流媒体新媒体业态的发展,建设好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全媒体”,为理论大众化传播提供平台。让主流声音不仅在线下传播,还能够制作推出可视化、全息化、沉浸式的宣传产品,打造共情新场景,借助于传统媒体传播和各种自媒体平台传播,建立共情新通道,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线上线下都发出最强音,占领传播制高点。

      (作者:卿志军,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