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线讲述】
第一次见到齐长城是在2019年,我到淄川区太河镇工作的时候。高山之上,齐长城宛如一条巨龙,震撼人心。
齐长城横跨山东半岛,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淄博段齐长城,位于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交界线上,是齐国南部的咽喉要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为这段古老长城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由于年代久远,齐长城长期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同时,齐长城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早已融为一体,因此保护难度不小。
以往,齐长城巡护主要依靠我和同事们进行。淄川区有456处不可移动文物,除日常文物巡护外,我们还承担着文物保护管理研究、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博物馆运营等诸多事务,巡护压力较大。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巡护容易发生危险——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迷路了,好不容易走下山,车辆爆胎了,情绪几乎崩溃到极点……
2022年,淄博市开发了“淄博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淄川区按照每公里一个人的标准,从齐长城沿线村落选拔设置了43个公益性岗位,实现了对域内15段共43.11公里齐长城遗址的全覆盖监控与管理。智慧巡护系统为巡护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家可以实时通过手机进行高效的人工巡护工作。巡护员在实地巡查过程中,能即时记录和报告齐长城的状况。另外,该系统还开发了线上卫星图斑对比功能,实现了线上和线下双巡护。
“淄博齐长城”智慧巡护系统的成功实施,不仅为齐长城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和多部门合作,推动智慧巡护系统在更广泛的领域应用,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刘梦、董城、王冰雅、宋喜群、刘茜、赵秋丽、李志臣、高平 本报通讯员 刘柳江、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