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戏《今夕何夕》取材于《唐传奇·义侠》,采用小剧场戏曲的艺术形式,将具有实验性的理念融汇其中,在题材选择、剧情延伸、人物塑造、舞美设计、推广传播等方面充分展现出先锋精神与创新意识。这部戏受到国际舞台邀约,即将成为首部走出国门的渔鼓戏作品。
渔鼓戏距今有300余年历史,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而得名,是在山东境内广为流传的地方小戏。凭借灵活自由的表演内容和接地气的演唱方式,渔鼓戏深受百姓喜爱。据《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记载,每逢三月、九月香火会,人们便在道观前搭戏台唱会戏,农闲时则聚集戏房排练新戏,春节登台演出至正月结束。近年来,在当代戏曲工作者的挖掘、传承、创新下,涌现出《追龙缸》《打板桥》《墙角》《老邪上任》等一批新编渔鼓戏,多次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山东省文化创新奖”等。《今夕何夕》是渔鼓戏在剧目创作和表演革新方面的又一次突破。
《今夕何夕》讲述了晚唐时期的一段恩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省。剧中,如月与云良本是为避乱世隐居山野的一对恩爱夫妻,为了却如月心愿,云良冒险赶考。云良刚刚离家,如月便救起一位老者。不料,在老者苏醒后,如月发现他竟是一位旧相识。被撞破身份的如月大惊,撵其离开。此时,云良突然返回家中……三人遂面临“去留”“杀救”“生死”的多重抉择。
该剧短小精悍、简约唯美,以小剧场与渔鼓戏的有机融合,拉近作品与观众距离。作为地方小戏,《今夕何夕》并没有一味追求大制作,而是充分保留剧种原始特性,完整呈现了剧种艺术风貌。小剧场的演出形式,保持了渔鼓戏质朴自然的格调,同时也使观众以更近的距离,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体味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今夕何夕》剧情简约,在结构上采用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形式,以凝练的人物构成,在有限的人物角色中深度挖掘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物特有的性格、情感及人性。该剧在创作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渔鼓戏原生态的表演特长,与小剧场形态的精髓相呼应,使戏剧外延的引申含义在有限的戏剧空间中被无限扩大,其所释放的文化能量并不亚于任何鸿篇巨制。
该剧充满青春时尚气息,立足戏曲本体的同时,大胆吸纳了话剧、皮影、武术等元素,以具有时代感的创作和表演,捕获年轻观众的青睐。不同于传统戏或新编历史戏的常规表达方式,《今夕何夕》主创团队充分考虑到当代观众的审美喜好和戏剧作品应有的文化立场,在剧中注入侠义、爱情、善恶等元素,保留渔鼓戏惩恶扬善的传统,集悬疑、推理等青年观众所钟爱的微观审美感受于一体,聚焦人性这一永恒话题,引领观众在剧情中体悟“善恶一念之间”“人性本善”的主旨。戏剧进程中人物性格和内心情绪的多变不但引导剧情层层递进,细微之处呈现的多次剧情反转,使观众有一种“追剧”和玩“剧本杀”的精神快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剧情走向在各个矛盾激化的路口,选择了看似出其不意却又合情合理的方向,观众既能在戏剧进程中寻找答案,也能在反思中关联起真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由此,形成了创作、表演与欣赏之间的共情,使传统戏曲更加贴合当代观众审美,更使渔鼓戏摆脱了陈旧俚俗的传统观感,拉近了戏曲艺术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之间的距离。
该剧体现出的时代感与主创团队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实验性的拓展精神密切相关。该剧导演、编剧均为80后艺术工作者,颇具先锋理念和创新精神,在创作中既有讴歌,也有批判与思考。譬如,在剧本创作中,编剧臧宝荣紧紧抓住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在“善恶一念”的转变中深度揭示人性向善的本质,与观众共情、共勉。三位演员均是90后渔鼓戏传承人,他们的台步、水袖、身段细致考究。演员结合渔鼓戏的艺术特点和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以扎实的唱、念、做、打基本功,将角色情感表现得精准细腻,使得《今夕何夕》既具有传统戏曲的文化底蕴,又展现出当代戏曲艺术工作者独具一格的想象力与创作力。譬如,剧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由1998年出生的王巧玉饰演,舞台上的她娴熟老练,对花魁“如月”的性格诠释得恰到好处,自如洒脱的表演风格也使整部作品流畅华丽,洋溢着青春朝气。
《今夕何夕》以极简美学风格创新传统戏曲“一桌二椅”程式,其舞台布置既符合戏曲写意的审美,又凸显小剧场极简风格,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该剧用一块极致简约的白色布景将舞台微缩在狭小的空间中,几块白色的装置和顶部悬垂的巨大镜框构成了整部剧作的全部道具。框架结构的白色装置既可以当作桌椅,又如同阶梯一般将舞台格局层次随意切换;既拥有道具的实用性功能,又有着极为强烈的隐含寓意,这显然是对传统“一桌二椅”程式规则的创新复刻。冷色调的白色装置与微观舞台环境之外的黑色背景,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配合凛冽的舞台灯光变化,暗示了戏剧内核的暗潮涌动,也指代着三个戏剧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对剧作内涵的表达起到了烘托作用。《今夕何夕》极致简约的舞台剧场设计既是对原生态渔鼓戏舞台风格的传承,又是当代戏曲艺术的思维创新及个性彰显。
(作者:马立婧,系德州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