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3日 星期二

    浙江清凉峰:峰峦叠翠云雾里 呦呦鹿鸣山涧中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秦宇杭 王奔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3日 08版)

        保护区内的华南梅花鹿。章叔岩摄/光明图片

        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缕梅。刘柏良摄/光明图片

        保护区道场坪云海。王胜华摄/光明图片

        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吉小鲵。章叔岩摄/光明图片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清晨五点,天蒙蒙亮,穿好迷彩服,带上巡护手机,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千顷塘保护站巡护员王向军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巡护。“梅花鹿的视力、听力和嗅觉都灵敏得很,我们在山脚说话,它早早地就跑开了,你看——”指着林间的脚印,王向军向记者说。

      “每次看到梅花鹿在林间自由觅食,我都感到无比自豪,怎么看都看不腻。”举起望远镜,王向军循着脚印望向远处的树林。树林间,依稀可见几只华南梅花鹿正悠然自得地在树荫下休憩,优雅的身姿和斑驳的鹿纹,显得分外美丽。

      近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6届会议上,34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代表全票通过浙江省天目山—清凉峰生物圈保护区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本次申报是在原有天目山生物圈保护区的基础上,将同属天目山脉的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区域纳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董德民介绍,“这是我国首个以生物圈保护区扩区的方式成功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杭州市临安区境内,总面积11252公顷,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龙塘山、千顷塘和顺溪坞三部分保护区域,是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库。尤为珍贵的是,这里还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的核心种源保护地。

      然而,清凉峰草甸和灌丛环境在20世纪一度遭到破坏,保护区建立以前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锐减至80头左右。现如今,华南梅花鹿的种群数量已增长到300余头。清凉峰重焕新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和科学保护。

      “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是我们珍贵的宝藏。”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科科长郭瑞说。在清凉峰上的十二年,他与团队一起,通过实施动植物资源现状评估、珍稀濒危物种抢救保护、栖息地修复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保存华南梅花鹿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了华南梅花鹿种群生存力及扩繁技术研究。2003年,保护区在千顷塘周边建设华南梅花鹿救护繁育试验场,如今已扩展到180余亩。2019年,开展华南梅花鹿首次放归,截至目前,已开展6次共计81头个体的放归试验。放归的梅花鹿相继穿越峡谷、溪流和村庄,它们的栖息范围不断向外扩张,在保护区外围的临安龙岗等地,梅花鹿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我们给放归的梅花鹿戴上了野生动物追踪项圈,通过卫星定位,可以追踪到它们的行动轨迹和生活规律,为华南梅花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更多依据。”虽然已经参与多次放归,但每次看到华南梅花鹿跃进山林的那一刻,郭瑞仍然十分激动,“这些年来,我们的放归技术不断进步,项圈的安装、数据的分析等方面都在提升,这给了我们更多信心。”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放归的华南梅花鹿个体都能在野外环境中快乐成长。

      据了解,保护区内现有高等植物2452种,脊椎动物355种,昆虫256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7种。黑麂、中华穿山甲、白颈长尾雉、象鼻兰、华榛、巴山榧……从翱翔的飞鸟到林间的走兽,从婆娑的树木到芬芳的花草,这里成为“奇花珍兽的王国,清凉幽静的世界”。

      自1999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以来,保护区形成了集人防与技防于一体的保护模式。近年来,保护区积极落实林长制网格化管理举措,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模式,形成了集濒危物种抢救、繁育、野外回归及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抢救体系。

      峰峦叠翠云雾里,呦呦鹿鸣在山间。保护区内除了鹿群嬉闹的身姿,还可以见到很多“鹰眼”探头。在传统高山瞭望、地面巡逻的基础上,保护区搭建了视频监控系统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建成野外视频监控前端38个,实时监测野外用火、违规采摘、人为活动等行为,配合生态警务室,实现数字化一体监管。

      野外监控、红外相机、无人机、巡护员智能终端、森林消防智能语音,随着数字化手段的不断完善,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更加精准、高效。董德民指着灌木丛下方的一个小小方形相机说:“这便是红外相机,我们在全区按照公里网格布设了115台,通过长期监测,了解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从而为我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2025年,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举办,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将以此为契机,做足“护山、活山、富山、乐山”文章,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持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秦宇杭 王奔)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