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0日 星期六

    敦煌绘画 光彩重辉

    ——评《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

    作者:荣新江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10日 12版)

        《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 赵声良 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07年拍摄的藏经洞照片

        炽盛光佛及五星图

        延伸阅读:1937年松本荣一著《敦煌画研究》中文版

        延伸阅读:韦陀主编《西域美术》

        延伸阅读:赵丰主编《敦煌丝绸艺术全集》

      【读书者说】  

      浙江古籍出版社最近推出《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八开彩色高清图录,由敦煌研究院编纂,赵声良主编,樊锦诗作序。书前有赵声良撰写的题为《英藏敦煌画艺术》的总论,随后是高清彩图103幅,每幅总图外,有细部图。后有武琼芳、赵声良、刘刚撰写的《图版说明》。

      赵声良《英藏敦煌画艺术》一文为我们阅读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他在简要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和绘画品流失的情况后,回顾了前人对敦煌画的调查与研究,特别强调了1937年出版的松本荣一《敦煌画研究》的成绩,即利用斯坦因、伯希和的照片及所获绢纸绘画,对各种类型敦煌画的佛典依据、表现形式、图像源流做了奠基性的研究;然后说明了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驻守敦煌的研究者在诸多壁画内容的考释和时代风格的鉴定上所作的贡献,是绢纸绘画研究的重要参考;最后介绍了日本讲谈社1982年出版的韦陀(R. Whitfield)编《西域美术——大英博物馆藏斯坦因收集品》和1994—1995年出版的秋山光和与雅克·吉耶斯(Jacques Giès)编《西域美术——吉美博物馆藏伯希和收集品》两种大型绢纸绘画图录的特色和研究进步之处,以及赵丰主编《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丝织品研究对认识相关敦煌绘画作品的价值。文章主体则是对各类敦煌画的内容与艺术的详细阐述,在说明这些绘画品的用途之后,根据书中图版的排序,依次对说法图、经变画、佛像、佛传、菩萨像、天王、力士、高僧、曼荼罗及其他,都做了解说,有些类型还特意选取具体画幅加以详细分析。

      正是因为赵声良也是常年驻守敦煌的研究者,所以利用敦煌壁画的研究成果,在风格、年代,甚至内容的比定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根据壁画图像的分布,把一些分散的绢纸绘画放到一起考察,甚至指出一些不同的部分原本是一幅图。这些都是拥有大量壁画研究资源的作者对绢纸绘画细心考察的结果。赵声良也是一位书法家,所以他从书法的角度指出,著名的咸通九年(868年)刻本《金刚经》的引首版画中的题字与后面的经文不是同一个笔迹,因此版画的年代要晚于唐代。这是十分重要的结论,是印刷史学者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我也曾目睹原件,赞同他关于图文并非同纸、水平高低不同的认识。最后,赵声良也特别提示绢纸绘画作为壁画研究的补充,有些题材如炽盛光佛图、地藏菩萨与十王经变这些图像,较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比例要高。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书后写了每幅图像的详细解题,主要是对画的内容加以叙述,而很少有对比壁画研究成果的说明。

      翻阅本书,我有几点很深的感触。

      这批藏经洞发现的绢纸绘画,有些是尊像图,比如佛、菩萨、天王、力士、高僧,还有唐朝流行的经变画、佛传故事,纸本则有曼荼罗坛场图,以及佛经插图。大多数的图像都可以在敦煌壁画中找到,但这些图像被绘制在一个单幅的画面里,或者画幡上,有些在佛经写本中与文字相结合,可知其功能还是有不少方面与静止的壁画不同。这些绢纸绘画是可以移动的,正如赵声良在总论中提示的那样,画幅的用途有的是张挂在寺院内或佛事活动场地,画幡可能是支撑起来悬挂在佛坛的两侧或寺院等特定场所。我们如果从敦煌文献反映的佛事活动来看,这些画幅或画幡除了挂在寺院或洞窟内外,还可能作为“行像”活动的画幡,绕城行走,展示给路两边的民众。书中四大天王,颜色和尺寸大致相同,很可能是同一组图像,在当时可能是同时使用。敦煌文献提到在一些节庆日子里,于沙州城墙上进行佛事活动,这些天王像很可能分别悬挂在城的四角,就像敦煌莫高窟第98窟主室四角的天王像一样。因此,这批藏经洞绢纸绘画的功能用法,还有不少问题值得结合敦煌文献加以解读。

      藏经洞的绢纸绘画,因为常年在洞窟中封存,其颜色基本没有改变。我们今天在洞窟壁画上看到的许多种颜色,都因为常年的风化,颜色或则淡化,或则变色,比如朱红许多变成了褐色,如果不是带有一个无形的“辨色眼镜”的话,在有些洞窟中无法辨识原有的颜色,甚至会造成对绘画的误读。因此,使用藏经洞图像来确定敦煌画的正确颜色观,是阅读壁画之前最好先上的“一门课”。藏经洞保存的绢纸绘画的颜色,是敦煌艺术的真实再现,值得特别关注。本书的高清彩色图片,把这些原本的颜色呈现出来,真的是赏心悦目。

      本书在每一幅图像的全图之外,增加了一些细部图像,可以让读者近距离观察到许多画像的精微之处。过去发表的敦煌绢画或壁画图像,大多是一幅幅全图,这些图像印在十六开的图书上,细部无法辨识。现在有些出版物,如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发表了许多按主题归类的敦煌壁画细部图像,大受读者欢迎。目前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也陆续发布许多壁画的细部图像,对学者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由于藏经洞的许多画作绘制在绢上,笔画更加细腻,所以在观察画家的笔法方面,更加准确。同时,研究不同主题的学者可以仔细观察图像中的服饰、器物、山水、建筑等,这是难得的资料。我对其中佛传图反映的唐代社会的各种场景十分有兴趣,因为可以利用这些画面“活化”长安人的日常生活,本书的超细图像极富参考价值。

      本书应当是国内第一次获得大英博物馆藏敦煌画精品的正式版权,并得以高清彩印出版,其印刷质量丝毫不亚于日本讲谈社的《西域美术》系列,一些细部图可以说更胜一筹。这种利用高科技手段,以高清图像的方式把海外所藏敦煌艺术品重现出来,既便于国内学者对照敦煌壁画加以研读,也是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的极佳做法。为此,我们应当对浙江古籍出版社斥资出版这部大型彩色图录表示敬意,同时也希望他们再接再厉,把法藏、俄藏和其他敦煌艺术品陆续出版。

      (作者:荣新江,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文图片由浙江古籍出版社提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