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亮色与世界发展机遇】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巨大,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南北发展鸿沟的关键原因。目前,基础设施对稳增长、促发展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纷纷寻求普惠、包容、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合作路径。
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将互联互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为破解全球发展困境、加强各国发展合作、实现共同繁荣指明了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陆海天网一体化布局,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面对各国发展的复杂难解问题和迫切愿景,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高举“发展优先”“以人民为中心”旗帜,不断注入绿色、韧性、数字、创新等新内涵,推动基建红利持续释放,合作成果惠泽各方。
关注“民生效应”
基础设施不足,掣肘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发展。世界银行估算,全球28亿人面临不同程度的住房不足,10亿人缺少道路设施,16亿人缺少供电设施,数十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服务。发展中国家对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和有韧性的基础设施的需求强烈。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发展合作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全球发展倡议等框架下,统筹推进一大批惠民生、纾民困的基础设施项目,帮助发展中国家在道路、电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依托项目开展能力培训、减贫示范和知识交流,帮助当地民众改善生活、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取得了接地气、聚人心、可持续的合作成果。
中老铁路助力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带动当地5000余人参与建设,增加就业超过11万人次。作为中老铁路重要的配套民生工程,中老铁路搬迁安居村项目安置了349户铁路移民,村中配备了办公室、学校、卫生所、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中国政府援建的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移交后,3年内将为当地培养约1000名铁道技术人才。中老两国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合作兼顾民生和经济效益,统筹考虑资本、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在改善当地生活环境的同时,拓宽了当地百姓的收入来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是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造福百姓、提升百姓获得感的生动体现。
重视“联通效应”
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聚焦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携手发展中国家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打造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空间布局,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步形成集群化的经济带,进一步释放规模经济和市场经济红利。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成为辐射东南亚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蒙内铁路、亚吉铁路拉动了东非乃至整个非洲地区经济的纵深发展;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连云港-霍尔果斯通道等国际多式联运持续拓展,推动国际陆海贸易提质增效。放眼全球,以中国技术引领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等为核心,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加快形成,有力推动更多国家对接国际市场,扩大产业开放,在全球范围带动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
当前,中国企业累计在非签署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700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超4000亿美元。亚吉铁路将埃塞和吉布提间的运输时间从7天缩短至十几个小时,不仅带动了铁路沿线产业园的集中发展,也形成了具有规模效应的“经济走廊”。蒙内铁路顺利运营7年以来,日均开行13.3列货物列车,累计运输268.4万个标准集装箱,发送货物3286.7万吨,日均开行6.4列客运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286.9万人次,为推进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促进东非一体化注入了强劲动力。
发挥“赋能效应”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国际社会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期待已从过去单一的“补短板、促升级”等基础性要求,转向“赋能发展”的综合性诉求。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聚焦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投资与贸易机会,助力发展中国家重塑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更好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实现全球生产链价值链的优化与重塑。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现代化港口项目的建成运营,进一步激发外贸活力,为更广泛的国际贸易提供物流支点。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海运”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117个港口,各发展中国家间的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进出口贸易实现高效、协同发展。现代化的边境口岸建设、海关建设等项目,成为发展中国家经贸合作的资源汇集平台,推动各国实现更大程度的工业化和跨越式发展。
中国在白俄罗斯、古巴、巴基斯坦等国建设自贸区、产业园、工业园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赋能当地产业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引擎。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埃塞俄比亚阿瓦萨工业园、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等园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持续显现,吸引各国赴非投资兴业,拉动对非投资规模,带动区域整体实力提升。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保持增长态势,截至2022年底,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
体现“包容效应”
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展望》报告指出,到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增至97万亿美元。在各国深度融合、高度依存的今天,面对复杂交织的全球性挑战,仅凭单个国家或少数国家的力量无法解决全球基础设施面临的巨大难点、堵点问题。中国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重视多方合作,积极推进与各国、多边机构间的政策协调、金融合作,调动国际社会多方资源,打造优势互补的包容性发展模式。
中国与德国、意大利、韩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家合作,共同在第三国推进交通、能源、电站、油气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方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更广的开放、更高的标准、更充分的惠民和更有效的可持续性。莫桑比克马普托大桥、黎巴嫩大贝鲁特供水工程、秘鲁地铁、埃塞俄比亚吉布3水电站、厄瓜多尔医院等一批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重大项目顺利建成,共同推动项目所在国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1+1+1>3的效果。
面对全球基础设施需求旺盛和资金缺口的巨大矛盾,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促进成员以及地区间的互联互通为目标,与域内外机构建立融资伙伴关系,共同推动解决发展融资问题。截至今年7月,亚投行已累计批准项目276个,融资总额达538亿美元,分布在全球37个国家,涉及能源、交通、水务、通信、教育、公共卫生等行业领域,成为中国打造多边资源平台、合力应对全球发展挑战的典范。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高质量基础设施是实现全球联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遭受重挫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将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事项,期待与中国进一步对接发展战略规划,共同打造聚焦于发展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夯实合作成果、持续开拓创新,为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的全球基础设施发展进一步贡献坚实力量。
(作者:陈小宁 姚帅,均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