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4日 星期日

    守护中华鲟

    作者:黎明 《光明日报》( 2024年08月04日 11版)

        科研人员清除水箱里的青苔,避免霉菌侵害中华鲟幼苗。

        科研人员给长江中的中华鲟做体检。

        科研人员采集中华鲟鱼卵。

        在长江边,当地学校的学生观察即将被放流的中华鲟。

        回归长江的中华鲟。

        将怀孕的中华鲟转运到专门设置的“产房”。

        众多媒体与市民共同关注中华鲟放流活动。

      【时代记录】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作为洄游鱼类,中华鲟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它们生在长江,长在大海,十几岁到达繁殖年龄,又长途跋涉返回故乡产卵。

      20世纪后期,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不断缩小。为保护已成为濒危物种的中华鲟,我国专门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为中华鲟的物种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培养相关专业人才。自1984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连续开展60余次中华鲟放流活动,累计放流数量近530万尾。此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等机构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利用长江十年禁渔的窗口期,中华鲟的保护正在形成合力。

      我在湖北宜昌工作与生活,中华鲟研究所及保护区就在我的身边,每年这里都有大量的增殖放流、认养保护中华鲟的科研和公益活动。作为一名关注生态的摄影师,自2008年起,我多次前往中华鲟保护区及研究所,用相机和镜头系统记录中华鲟从捕捞、授精,到孵化、出生,再到喂养长大后进行放流的全过程。

      借助这些照片,我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科研人员为保护中华鲟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呼吁大家关爱中华鲟,营造保护中华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华鲟这一珍稀物种长期生存繁衍下去。

      (撰文/摄影:黎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