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一品】
2013年,“我们小时候”丛书横空出世,先后推出了王安忆、苏童、迟子建、周国平、郁雨君、毕飞宇、张炜、叶兆言、宗璞、张梅溪等作家回忆童年的散文作品。十余年过去了,“我们小时候”这一品牌越发响亮,如今,出版方又开辟了科学家系列。
新增的这套书,是我国有成就的科学家们,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率先推出的是古生物学家周忠和,理论物理学家李淼,数学家、诗人蔡天新的作品)——都是亲历的人和事,他们又善于讲,无不娓娓动听。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株株水灵灵地成长的秧苗,是一颗颗丰盈的心灵,是一个个阳光雨露下活泼自由的生命。
他们中的好几位,我在工作中就认识。我感到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小孩子的天性,率真可爱而童趣盎然。他们写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仿佛也是写现在的自己。
我不禁想到英国星际协会主席、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给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他从未停止成长。”或许有成就的人,都会保持小孩子的童真。
我以为,孩子阶段所养成的基本素质,将决定整个人生。中国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有道理的。有研究表明,小孩到三岁,大脑已达到成人脑重的80%,到了八岁基本完成发育。
因此,有成就的科学家是如何走过这一阶段的,颇有启示意义。
从这套书中可以看到,作者们还是孩子时,普遍具有很强的觉察力和好奇心,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热爱和兴趣,急切地想拥抱天地万物。于是,对动物、植物,对一滴水、一株草的来历和变化,他们都想问一串为什么。对星星为什么会待在天空中,他们也要探寻个究竟。
另外,他们还充满想象力:看到一支舵,想到大海;看到一片雪花,想到天宇。然后,他们会去辨析这些事物之间的不同。想象力,是觉察力和好奇心的进一步发挥,他们要穷极八荒,给未知找出一个答案,破解大自然藏起来的秘密。
他们有一种自我驱动的力量,表现在很小的时候就自觉地有了人生目标,并为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懈努力,心无旁骛。他们还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好几位讲到,他们小时候经常主动尝试去做生物、物理、数学的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培养了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他们都十分热爱学习,而不是坐在那里空想,或者把好奇心等同于无节制地玩耍。他们注重打好知识基础,把课堂里学到的与生活中观察到的,结合在一起。到了考大学时,这些人都成了学霸,成了状元。
他们从小就拥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待人处事时,谦虚有礼,讲情重义,仁爱守信,留下了许多与长辈、邻里、老师、小伙伴相处的美妙故事。想做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让我钦佩的是,他们是科学家,却都十分重视人文,有很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他们有的还是诗人和艺术家。或许,科学的后面,更需要人文作为支撑。科技最终是为人的,有一颗温暖、敏锐而富有诗意的心灵,是发现宇宙奥秘的先决条件。
他们也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环境。他们对家乡的山川形胜、历史文化满怀挚爱。他们善于引经据典,也熟悉白描的技能,讲起故土的风物、史实、掌故、传说、逸闻、风俗、文学、艺术、音乐、美食,如数家珍——在渊博的知识外,更有无限的深情。他们中的不少人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县城,那里本来就出过名人,有悠久灿烂的文化,因而他们从小受到熏陶。不得不说,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极为重要;而优秀的心灵,就像蜜蜂一样,能够从中采撷到丰富的养分。
他们写的是小时候的故事,他们又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大时代的变迁:他们及其周围的人们,在亘古未有的剧变中沉浮,冲波逆流。偶然性和必然性,织构出命运。抓住时代的机遇,不被暂时的困难吓退,始终保持对未来的乐观和内心的达观,这便是成功的诀窍。而这套书的价值又远远超出了成功学的传授。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可从中一窥中华文明的变迁、大自然的奇妙壮阔、时代的风云变幻、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从而传播真知,启迪人生。相信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从这套书的阅读中受益无穷。
如今,我们来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正值新一轮科技革命发生,我们又一次感到,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于国家的现代化进步,是多么的重要。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在今天看来,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相对于他们,如今有的孩子被“绑”在单调的课程上,面对丰富的世界往往只能给出一个答案,他们开放的心扉被封闭了起来。在很大程度上,科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前途。如何出人才,是核心。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我们要培养出具有丰沛想象力、充满求知精神的一代新人。在这个越来越像是“由机器说了算”的时代,更需要激发人类自由活泼的生命力。所以这套书的出版,是一场及时雨。
(作者: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