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光明论坛】守护自然遗产 建设美丽中国

    作者:黄希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31日 02版)

      【光明论坛】 

      近日,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世界遗产委员会以重大边界调整的形式,将上海崇明东滩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名录。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15项世界自然遗产、4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来重要启示。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候鸟的关键枢纽,该迁徙通道纵贯22个国家,是全球鸟类多样性最丰富、濒危物种比例最高的迁飞通道。作为生物迁徙的生命线,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包括大规模的沙丘、潟湖、岩石海岸和濒危鸟类集中繁殖的岛礁。

      近年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依托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水平,实现了自然景观、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等价值的有机融合,促进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有效协同,是我国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缩影。此次,栖息地(第二期)顺利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对候鸟保护的关注,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投入。同时,这也彰显了我国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坚定决心,为我国深入履行多边环境公约,拓展迁飞通道保护网络建设提供了契机。

      此次栖息地(第二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有利于提高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保护水平。未来,进一步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科学规划生态走廊路径,能够增强自然保护地的连通性,建立空间广阔、功能完备、管控精准的生态保护体系。进一步准确掌握迁徙动物的种群分布、繁殖情况、生境类型等信息,也将助力保障物种基因交流,维系生态平衡,为复杂生态问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从长远看,要以全面推进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管理水平,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广泛凝聚政策制定者、区域管理者、本地居住者、观光旅游者与媒体传播者的力量,共同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不断健全保护、开发、管理的制度体系,建立科学普及和法律普及的“双普及”联动机制,有效发挥专业学会、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团体在专业技术、链接动员、资源聚合、社区下沉等方面的能力优势,切实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实现遗产地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

      此外,要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指导,继续深化生态文明领域的高水平开放合作,凝聚更广泛共识,做好《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公约履约。探索完善候鸟迁飞通道的全程保护机制,搭建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各国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的交流互鉴,以更加完善、有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汇聚可持续发展合力,打造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作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的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全球治理,以实际行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我们定能为加快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黄希,系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