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社区“一站式” 育人“零距离”

    ——江苏高校打造教育新空间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运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08版)

      路演推介、岗位双选、薪资洽谈……前不久,江苏大学学生社区热闹非凡。一场“家门口”的招聘会在此举行,50余家单位提供了近400个岗位。学生“挪挪脚”就能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

      近年来,江苏高校以学生社区建设为抓手,探索构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新模式。各高校因地制宜整合空间场域资源,创新推动学生社区由单一生活功能向多维育人功能转变,打造出集思想引导、发展指导、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教育新空间。截至2023年年底,全省165所高校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全覆盖。

    党建引领

    构筑思想教育前沿阵地

      寄快递、扛行李、清宿舍……毕业前夕,苏州大学学生社区里闪耀着一抹抹“青春红”。他们是社区党建领航站的党员志愿者。师生们以“贴心服务”送别毕业生。截至目前,社区已入驻“敬文花红”“智工先锋”等党员公益团队10余支。

      这是苏州大学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搭建党建服务平台的生动缩影。学校打破专业壁垒,指导党支部从建在院系转向建在楼宇,配套成立了12个功能型党支部,实现社区塑形又铸魂。

      近年来,江苏持续探索高校“党建+”社区育人体系建设,着力引导党建团建、教育管理和学生社团等下沉一线,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立党组织2062个、团组织16098个。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告诉记者,南京大学将大一新生安排在有百年历史的鼓楼校区,并将党支部建在书院、班团组织建在学生社区、组织育人平台建到宿舍。

      南京师范大学打造“先锋型、平安型、青春型、书香型、文化型”五型学生社区,聚焦党建特色空间,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日前,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芮国强走进学生社区。作为21城管班“第一班主任”,他几乎每周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2022年该校以学生社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双班主任”制度,校领导带头“一线压阵”打造全员育人新格局。芮国强认为,在完全学分制、大类招生等背景下,跨学科、破壁垒已成高等教育常态,学生社区日渐成为学生交流互动最频繁、最稳定的场域。高校育人场域也应从教室延伸至宿舍、从课堂延伸至社区。

      “一站式”学生社区提供了打破专业、地域和身份的强磁场,成为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回应。在南京大学,每年选拔1000余名新生导师、德育导师等下沉社区;在东南大学,挂牌600余间“党员宿舍”,设立红色读书角,建立党员工作站。

      今年5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风采展示活动优秀成果。江苏高校共有4类26项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教育力量正浸润到校园生活方方面面。

    技术赋能

    打造智慧服务创新基地

      “考研调剂急需成绩单”“入职手续急需奖学金证明”……临近毕业,各种业务需求指数级增加,江苏大学“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电话不断,而今年所有需求都实现了当天办结。

      效率的提升得益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智慧集成。江苏大学“一站式”学生事务中心以“一站办结、一网通办、一键办理”为目标,积极推动窗口服务平台、网上服务平台、自助服务平台“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截至目前,社区提供学生服务348项,累计服务学生30万人次,学生满意度超99%。

      近年来,江苏高校纷纷探索将线下“一站式”学生社区与线上“一键式”服务平台深度融合,聚集资源要素,以数字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拓宽社区育人路径,赋能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链条各环节。

      “数字赋能下的学生社区正变得越来越便捷。”江苏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徐子敏介绍,“目前,全省高校共搭建服务流程4000余项,持续扩大‘一站式’线上业务办理覆盖范围,全方位服务学生学习与生活,力争让‘数据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腿’”。

      拓展数据运用,南京理工大学精准分析学生饭卡消费数据,连续八年实施“暖心饭卡”项目,“不见面”补助学生累计26515人次;扬州大学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先后投入2000余万元整合“散装”服务设施,打造学生社区生活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续航学业”支持系统,结合智慧教室、科创空间等功能模块,构建个性化、多渠道的社区学业发展支持体系。

      以数据为核心、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重心,江苏高校加速学生社区“智改数转”。智慧服务下沉一线,社区育人提质增效,“一触即达”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张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