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面向知识经济 融合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赵志超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8日 10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法学家的摇篮”,已成为引领法学教育发展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院将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融合,推动法学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通过两个学期的线上线下实践教学,探索融合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方式,以期实现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学院着力整合数字平台资源、社会资源、教学资源,实现知识要素价值的全新定位,在全面强化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全方位优化思政教育。

    强化课程体系变革

    促进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体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知识产权法律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多个科研平台,依托平台资源,结合地域文化优势,重点介绍本地知识产权保护实证案例,发挥地域文化思政育人作用。同时,开展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主题宣传活动,组织“专利信息”微科普线上培训活动,将制作的微视频在学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主页展示,便于师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培训效果。

      学院从战略高度把握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属地资源,形成特色品牌。为了将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度融合,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课程内容思政要素映射表”,进一步明确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掌握的思政要素,结合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系统的教学大纲、教案,确保思政要素精准融入知识产权教材的对应章节。同时从“团队建设”角度出发,通过集体备课、教学展示、实践研修等方式,不断提高法学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打造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法课程思政示范课。学院法学教师依托案例库与教学平台,结合特定的课程内容,采用故事讲授、情景演绎、模拟法庭、社会实践、视频观摩等方法,在知识产权教学体系中“植入”思政性要素。学院将“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保证教学“主渠道”的通畅。课堂之外,教师主要通过微信、钉钉、学习强国、学堂在线等多种平台,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专业的社会价值,同时切实拓宽思政育人途径,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能力,增强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采用多样化授课方式

    深度发掘知识产权教育元素

      2024年,学院知识产权法教学团队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关工作精神,在课程改革、资源建设等多个维度加快建设步伐,为全校教师提供更加优质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和交流平台,推动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深度融合,持续提升育人质量。学院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分类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推动培养体系改革,复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试点班”的培养方法、课程建设经验逐渐推广至整个法学专业,从培养“卓越班”过渡到“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卓越模式中的“鉴定式案例教学”已成为专业教学的典范,其中“民法鉴定式案例研习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学院教师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以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把精选的案例分析、热点问题等导入教学,采用小组合作、专家评价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学院在知识产权教学中实施“课程1+1”的教学实践,聘请资深法律专家进行授课。学院在知识产权教学中引入“专题辩论”活动,将热门的知识产权问题变成辩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庭审直播走进课堂”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观看知识产权案件的庭审现场,使学生亲身体验庭审过程。教师通过网络与“最高人民法院”网络进行连接,按照开庭的具体情况和相关专业内容进行授课,通过现场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在具体实践中,学院通过组织领导、强化学习教育和整合社会资源,共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图书角,采购了近200本知识产权书籍,保障师生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专业知识需求。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学院以案例为切入点,将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点融入其中,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教师综合运用课程平台、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设置开放性话题,鼓励学生通过多元方式参与讨论,并通过正确的引导,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专业素养,课程讲授与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相结合,实现教学改革的全过程覆盖。

    优化教师专业素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学院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科综合实力优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双向合作,制定“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培养提升”计划,遴选优秀的法学院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提升课程质效、凝练教学经验、共享教学智慧。

      在知识产权课堂上,法学院教师通过运用个案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有关法律条文,将理论与社会热点相联系,探讨网络游戏、剧本杀、人工智能生成作品的版权保护等,让学生结合真实情境进行思考。教师持续探寻适合学生的授课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知识产权教育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中“活起来”。

      在构建教师培训体系的过程中,学院引导教师发掘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开展深度剖析与探索,适时将研究结果与知识产权课程教育相结合,提升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使培训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在教师思政素养提升方面,学院建立“一核多翼”培训模式,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为目标,通过建设“慕课”优质课程,创新实践,通过翻转教学等多种形式,从课堂参与度和自由度、教师亲和力、课程内容融合性和延展性等方面提升知识产权专业教师思政素养,帮助教师挖掘知识产权法课程的丰富内涵,力求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学深度结合。

    强化顶层规划

    健全思政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学院根据专业方向分别设置培养方案,学生需根据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完成规定的学分。学院落实领导听课制,切实监管和引导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工作,增强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学的关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学中,学院为学生量身打造训练内容,划分不同教育阶段、条块化教学内容,在既定的培养期限内合理规划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阶段,将实现培养目标所必需的教学、训练内容和任务进行梳理,有序分配到不同阶段。学院知识产权教育实行导师制,在课堂教学外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为每个本科新生班级配备班级思政导师1名,挑选熟悉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青年思政教师,负责所带班级学生4年的专业学习指导、实习实践指导以及其他事务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开展法学主题式新型实习项目,形成法学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学院实施涉外法治双语人才培养机制,与多个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了深度合作,实现学分互认、教师互换、学生互派、课程互通,3项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融合知识产权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高水平的课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培育具有良好素质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作出更多努力。

      (赵志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