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浙江大学:创新思政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朱征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6日 08版)

      浙江大学围绕教育强国战略,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教学,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科学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扎实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真知、自信前行、全面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协同参与

      学校按照“校级重谋划协调、院级重资源支撑”工作原则,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指导思想、学科支撑、课程体系、教学教材、教师队伍、领导体制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夯实思政教育创新基础。举行思政课建设座谈会,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开创学校思政课建设新局面。

      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学科—党支部—党员”学习教育机制,积极挖掘浙江省红色历史、革命文化资源,合作建成陈望道故居、安吉余村“两山”理论诞生地等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开阔胸襟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启用“公与共”学科思政育人示范基地,抓牢思政育人主线,积极发挥基地育人功能,培养社会治理人才。

      学校以“大思政课”思维,重点打造一批生动鲜活、教育意义重大、感召力强的征文、微视频、短视频、舞台剧等红色育人优秀作品。利用学科人才优势,组织教师对各学院专业学科进行研究阐释,挖掘文化内涵、涵养历史底蕴、凝聚核心价值,延伸院史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学校组织编纂出版《托起明天的太阳》《把心中的歌献给党》等宣讲丛书,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人生经历,为新时代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强化师生共建 坚持因地制宜

      学校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师生共建”理念,充分发挥教职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引导、带动作用,以师生共建的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教育力。坚持以师生共同成长的导学育人共同体建设为导向,构建纵向“学校—学科—学术基本单元”三级联动,横向导师、德育导师、辅导员、朋辈等多主体参与,学科和思政融合、校内和校外协同联动的工作矩阵。积极倡导弘扬“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同学互助好”“文化传创好”“团队发展好”的“五好”导学文化,依托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评建机制,累计评选10届100个“五好”导学团队。

      学校组建“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建教育平台,吸引一大批来自各个专业领域、具有丰富人生阅历、扎实理论功底的老教授和年轻学生党员干部携手创设“浙大红色基因库”“浙大学生党员学习体验线路”等红色教育实践载体,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把青春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学校组织青年学生采访学校的老教授、老学者,充分了解奋斗历史亲历者、见证者、实践者的经历,挖掘、整理他们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感人事迹和人生体验,教育激励学生在新征程上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强化“云端共享” 坚持宣传辐射

      学校注重“云端共享”传播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宣传,既吸引学生“虚心求教”,又吸引各方力量“倾囊相授”,实现交流双方“双轮”协同驱动,实现“共学共进”效果,有效发挥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自主性。

      学校成立学生网络思政中心,孵化建设若干个思政网络工作室,汇聚网上网下育人合力,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与实效性,不断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学校历史中的“红色史”“革命照”“奉献录”“正气歌”,以音视频、回忆录等形式,充分展现不同时期师生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强化思政教育力量。组织学生收看系列“大思政”公益课程,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帮助其树立远大理想,深化思政教育效果。组织学生参加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以实际行动响应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的融合发展。

      (作者:朱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