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一个文学村庄

    作者:韩浩月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12日 15版)

      夏日的一个下午,几个朋友相约去皮村。

      皮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和通州区的交界处。快到皮村时,只见一条河流蜿蜒而过,朋友说那是温榆河。桥这边的皮村属于朝阳区,桥那头是通州区。皮村知名,是因为这里有个文学小组,小组的成员有建筑工人、外卖员、保姆等等。2017年以一篇《我是范雨素》而被许多人所认识的育儿嫂范雨素,就出自皮村的文学小组,后来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成为一位知名的素人作家。文学小组的老师,有大学教授、文学期刊主编、知名作家,他们认认真真地给文学小组的成员上课,许多组员发表了文学作品。

      皮村村口的牌楼很有气势,像是某个艺术家设计的。穿过一条两边都是店铺的小街之后,我们找到了文学小组经常上课的地方,是幼儿园边上的一间简易平房。房顶悬挂着塑料制作的绿色藤蔓,带来了一些清凉感。一个妈妈抱着一岁左右的婴儿走进了平房,她也是文学小组的成员。她和我们谈着文学,像谈天气一样平常。稍晚一些,我们在村外的荒地上遇到一位镶了银牙的老大哥,他也和我们聊起文学。这位老大哥已经退休了,但没有选择回老家,仍然住在皮村,他说他喜欢皮村的居住氛围,不舍得离开。

      我以为皮村最多不过5000人,但实际上这里住了2.7万人,这已经不是村了,完全可以称之为“皮镇”。不仅仅是人口,它的核心区看起来也像一个不折不扣的镇子。比如它的主街道,让人想到那些作为旅游景点的热闹的小镇——店铺密布、招牌林立、人流如织,只是没有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而满是饭店、手机店、理发店、超市、五金店、杂粮店、服装店……你能想象的售卖各种日用品的小店铺,这里一应俱全,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街道两边数以百计的店铺,全都在开门营业,竟无一家关门歇业。

      我在皮村拍摄了一组人物肖像:在路边喝着啤酒小憩的建筑工人、穿着时尚的正逛街的一对闺蜜、在店内沙发闭目养神的店老板、在快递运送车上专心查看单号的快递员、拎着一袋米的白T恤青年、抱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在户外洗着小件衣服的老奶奶……我还记住了某些独特的景观:皮村文学小组成员所熟知的一个燕窝,悬挂在一个低矮的门廊中间,多年来一直存在,每年都有燕子飞来在此留驻,它宛如皮村一个不变的门牌号码;村子外围一片原生态的草地上,一棵杏树硕果累累,几个村里人正在摘树上黄澄澄的杏子……

      在皮村碰上的两个自由职业的年轻人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是舞蹈演员,一位是话剧演员。他们选择在皮村落脚,一边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在这里,他们感觉舒适自在,便再也没离开。我们不约而同地聊起爱情生活,那个话剧演员还没有女朋友,他说或许会在这里找个伴儿,他们一起做饭、逛街,一起坐在院子里发呆,某一天,再携手前往下一个梦想之地。

      皮村是个村,但它又像个镇,甚至有着县城的模样,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

      夜晚,皮村的街道愈加热闹繁华,人气爆棚,它如同一颗有力跳动的心脏,在城市的角落发出“咚咚咚”的声响。我们在一个新疆饭馆吃晚餐后,皮村的一个诗人开着他的三轮车,载我们穿行在拥挤的商业街上。一个朋友突然离开三轮车上的座椅,站了起来,在皮村灯火辉煌的夜色里张开了双臂。他说,他想拥抱此刻的皮村。

      (作者:韩浩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