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江西:产业“逐绿”正当时

    作者:本报记者 王 洋 王鲁婧 李玉兰 石永程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9日 04版)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正是绿意最浓的时节,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的新建城生态水厂内郁郁葱葱,市民在园中游玩,浑然不觉地下“暗藏玄机”。

      “公司自主研发的FMBR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采用‘地下治污、地上公园’的建筑理念,将污水处理系统藏于地下,地上修建生态水景休闲场所,供市民娱乐休息。”江西金达莱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曾凯介绍,“水厂日处理规模达2万吨,处理后的水成为公园景观的组成部分,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工业是用能和碳排放大户,作为全国唯一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江西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走进位于长江之滨的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以下简称“九江石化”)斑鸠园,繁茂林木中传来几声鸟鸣,池中鱼儿自在游弋。“池水是处理后外排达标的中水,动植物是‘环境检测员’,实时反映水质情况。”九江石化检验计量中心经理余定平指向右前方的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是水质的实时数据。你瞧,现在化学需氧量仅为15毫克/升。”

      传统石化产业是碳排放大户,九江石化也曾深受其困。“双碳”目标愿景下,绿色化转型是九江石化绕不开的必答题。

      码头是原料进口、产品外运的重要节点,九江石化实施1.9公里码头岸线综合整治,建设绿色港口。

      待船舶载货而归,九江石化设备工程师王砾锋在手机屏幕上轻轻点击。“除了优化油品装卸过程,码头还安装了回收船舶垃圾和污水的接口。船舶必须将垃圾和污水通过管线排到公司处理装置,否则不允许作业。”王砾锋挥了挥手机,“管线接口自动记录来往船舶污水量并同步到系统中,避免了数据造假。”

      从2012年至今,九江石化累计完成160多项减污降碳项目,外排废水达标率、有控废气达标率、危险废物妥善处置率均达到100%。

      绿色发展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还需要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作支撑。其中,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

      以生态谋发展,南昌修建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从垃圾中“掘金”,建设填埋库区终期封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等工程。“在垃圾填埋库区表面进行覆土覆膜、雨水倒排、渗滤液倒排等工程,在合适地段安装光伏发电板,目前年发电量近600万度。”江西洪城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威介绍。

      将垃圾焚烧的热能“吃干榨净”,需要设备配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使用我公司的余热锅炉,适应国内垃圾热值波动大、高水分、成分复杂的特点,并通过烟气治理设施对排放物进行环保处理。”江联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文表示。

      粉碎、搅拌、烧制……在景德镇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陶瓷废料等固废材料在窑炉内烧制成一种新材料——发泡陶瓷。

      “发泡陶瓷产品表面多孔,看上去像块海绵,比同体积的砖头要轻得多,但防水隔音效果好,是走俏‘网红’建筑材料。”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经理薛俊东介绍。

      景德镇与金绿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公司回收废瓷等工业废料,每年可以消耗约10万吨景德镇固废材料。目前,这些发泡陶瓷制品已出口至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是国际市场认可的绿色建材。

      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无废细胞”的建设。2023年江西共建成338个“无废细胞”,涵盖“无废机关”“无废码头”“无废学校”“无废商超”等20多种类型。如今,江西全面进入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阶段。

      绿色发展呼唤能源转型变革,新能源产业在江西蓬勃发展。

      在上饶市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能源”)车间,光伏超级工厂一期产线顺利投产,切片、电池和组件实现全自动一体化生产。在这里,平均每天下线超过350万片光伏电池片,正在销往世界各地。

      “晶科能源在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各生产环节的能耗、水耗均属于行业领先水平,连续多年组件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促进光伏组件价格从十年前36元/瓦下降到1元/瓦以内,光伏电站装机成本从十年前50元/瓦降到3元/瓦以内。”晶科能源副总裁余木森说。

      “十四五”以来,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制造业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稳定在50%左右,同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以上。

      盛夏,赣鄱大地到处生机勃勃,产业“逐绿”正当时。

      (本报记者 王 洋 王鲁婧 李玉兰 石永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