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梅菜扣肉

    作者:孟古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5日 16版)

      【知味斋】

      初到绍兴,人们多被它厚重的文化、名人荟萃的底蕴所吸引,而我却被一道菜勾起了兴趣。

      在绍兴的几天时间里,无论在具有一定规模的饭店,还是在途经的乡间小馆,几乎餐餐能见到梅菜扣肉。同行的人不约而同地推介着:“这可是绍兴名菜。”

      我逐渐意识到,这道菜不简单。

      在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讲解员指着“碧绿的菜畦”中比油菜低矮的菜说:“这就是芥菜,鲁迅常吃的梅干菜就是由它晒干腌制的。”

      芥菜既是一道家常菜,又是一道文化菜。旧时读书人无不熟悉的启蒙读物《千字文》中,只说到了两种菜,“菜重芥姜”,其中一种就是芥菜。佛家用芥菜种子来比喻微小之物,用须弥山比喻非常大的东西,强调“纳须弥于芥子”。近读《钱锺书杨绛亲友书札》,得知钱基博为孙辈中唯一“读书种子”钱瑗手抄一册书,名为《芥子集》,其中是钱老先生专门为孙女摘选的经史子集内容。书名也是借用佛家小中寓大的道理,“薄物细故之中,有妙道焉!短札数行之间,有远韵焉!”旧时学画的人普遍学习的一本画谱名为《芥子园画传》,鲁迅很珍视此书。不知道他在看这部书时,是否会想到用芥菜作为原料的美味家乡菜——梅菜扣肉。

      在徐渭艺术馆,有人分享了一段故事:徐文长虽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但晚年却潦倒不堪。一日,有人开肉铺,请其写招牌,后送一方五花肉酬谢。徐文长数月不知肉味,急忙回家烧煮,无奈连盐都买不起。想起家中有剩余干菜,便一起蒸煮,无意中创造了一道传世名菜。还有人把这道菜的历史追溯到苏东坡等文化名人。

      坦白讲,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梅菜扣肉是道著名的下饭菜,对其“身世”一无所知。现在才发现,其中颇有讲究。

      梅菜扣肉又名“梅干菜扣肉”“霉干菜扣肉”“干菜焖肉”“干菜烧肉”等,其丰富内涵恰恰蕴藏在这些别名里。

      梅干菜,又叫乌干菜、干菜、霉干菜等,由芥菜晒干腌制而成,早在明清时期就因其香味醇厚、开胃增食等特点被列为贡品。乌、干、霉分别展示了其三个特征:色泽油光乌黑、形态晒干状、功能防发霉(有人因霉豆腐等将“霉”理解为发酵工艺,但霉干菜正好相反,晒干更利于久存,不易发霉)。而关于“梅干菜”的来历,一种说法认为,因“霉”字听起来不雅,遂以同音字“梅”代之。

      我们平常吃到的梅菜扣肉,往往是扣碗的形态,肉在上,菜在下,肉呈片状,这与它的名称是契合的。而在绍兴民间,很多家庭还在坚持做的叫“干菜毗猪肉”(意思是干菜紧贴着猪肉),又叫“干菜焖肉”“干菜烧肉”。它的做法跟梅菜扣肉大体一致,主要少了扣碗这一步骤。

      关于干菜毗猪肉的由来,当地人是这样介绍的,过去绍兴开山采石的工人,码头工作的劳力、纤夫多,他们大量出汗,咸口的梅干菜能够补充盐分。因为肉很有限,他们把肉放在梅干菜上蒸,菜有了肉香,而肉省下来还能反复利用,于是就有了这道菜。

      相比于我们熟知的梅菜扣肉,干菜焖肉看似其貌不扬,实则鲜香不减。多数情况下,它的肉呈块状,覆于梅干菜之上,有时还有一层菜一层肉或混在一起的做法。如今,有的饭店也有干菜焖肉这一菜品。

      那么,梅菜扣肉与干菜焖肉是一回事吗?我带着疑问去请教了绍兴菜研究会副会长伊旭松。按照他的说法,二者可以理解为同一道菜的饭店版和家庭版。最初的民间做法是干菜焖肉,后来在一些婚嫁等正式场合,尤其在进入饭店的过程中融入反扣等技法,衍生出更显精致的梅菜扣肉这一菜品,而干菜焖肉至今仍流行于民间。

      一道菜竟吃出了这么多故事,这是绍兴之行的意外收获。此行之后,再见梅菜扣肉,我便不由得想起绍兴了。

      (作者:孟古,系饮食文化研究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