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

    作者:成鹏飞 周向红 《光明日报》( 2024年07月02日 06版)

      【学思践悟】 

      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一国经济抵抗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当前,发达国家为争夺产业链供应链主导权,纷纷推动产业回岸、近岸和友岸布局,我国部分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等产业链供应链局部受阻或断裂风险增加,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系统谋划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过程中,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构建畅通稳定的循环体系

      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的重要前提。

      进一步稳固重点资源的海外供应体系。当前,我国部分重点资源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尽管从长远看,解决重点资源的供应问题应该靠技术进步,加快推动资源的集约使用和消费替代,但短期内仍需要主动拓宽市场渠道,强化国际合作,构建多元的供应体系,以确保重点资源的供应安全。

      筑牢高新技术的国际合作体系。解决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既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也要优化创新环境、消除技术壁垒、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同时,鼓励创建国际研发中心城市,集聚国内外人才、技术、产品等创新要素,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研发国际合作体系。

      拓宽服务贸易的循环通道。2023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同比增长10%。服务业已成为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但还需进一步拓宽服务贸易的通道。一方面,加快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优化服务业结构,继续推出一批国家级和区域性自贸试验区,吸引更多新质生产要素进入服务业,构建服务贸易梯度开放体系;另一方面,搭建高水平国际服务贸易平台,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服务类型、提高服务品质,增强服务出口的竞争能力。

    集聚优势资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推动产业加快实现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是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

      持续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与绿色发展,提高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这个根本,把各方面的优势和活力真正激发出来,抓紧补短板、锻长板,努力做到更好生存、持续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前瞻性部署未来产业,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继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关键是坚持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我国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潜力最大的内需市场,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枢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根据各省区市的产业优势和区位特点,合理规划和科学布局产业发展。鼓励跨区域合作,通过资源配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同时,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合作,构建长期稳定的多级多维合作关系,拓展产业国际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构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

      聚焦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构筑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是解决制约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手段,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循环畅通的重要举措。

      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针对重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加大创新投入,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打好贷款贴息、财政后补助、风险补偿、创投引导“组合拳”,吸引社会资本涌向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对接,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多渠道确保供应安全。

      培育多元创新主体,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基础研究水平高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技术与市场精准对接,鼓励链主企业牵头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难点技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

      提高创新能力,搭建自主可控创新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际,应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强化多学科融合、多领域协同,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同时,重视创新突破,超前布局前沿创新领域与未来产业,构建跨产业、全链条、多要素的自主可控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推动数字赋能,创建安全高效的协作体系

      数字技术是引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环节。应持续加强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迭代数字产品和服务能力,发展重点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形成全链条数字技术和产业体系,提高数字技术和产业供给质效。

      加快数字赋能推动生产要素融合发展。加快数据要素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融合发展,推动技术迭代,构建覆盖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重构生产要素的函数关系,创造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新范式,重塑销售、采购、生产、质检、物流等环节,加快形成新模式与新业态,提升协作效率,降低生产运营成本。

      鼓励数字技术驱动产业链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各要素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和价值链协同升级。同时,应用数字技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管理,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互动循环,提升协同治理水平,驱动产业链网络化发展。

      应用数字技术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集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提升应变能力,确保供应链企业能迅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进而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冲击的能力。同时,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

      (作者:成鹏飞、周向红,分别系湖南科技大学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