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我与光明日报】艺坛追光 培根铸魂

    ——深情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作者:仲呈祥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01版)

      【我与光明日报】

      我出生三年后,光明日报诞生了。如今,光明日报七十五华诞,而我已七十有八了。我成为这张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并被誉为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著名报纸的作者,始于1980年,迄今算来也有四十四载了。

      当时,我由蜀进京求学求职,恩师钟惦棐、朱寨先生便嘱咐我,认真读《光明日报》的文艺评论版和《哲学》《史学》《文学遗产》等专刊。此前,我也喜欢读《光明日报》,获益匪浅;此后,便不仅只当读者,还萌生了给这张大报投稿的奢望。1980年3月5日,《文学》版刊出了拙作《有好说好 有坏说坏》,文章概括总结了多家报刊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对当时重要文艺理论问题和文艺作品的争鸣得失,反对“有的评论文章说好则一味颂扬,不恰当的溢美之词一大堆,甚至千方百计地要把明明是作品的败笔之处也加以讳饰;有的评论文章说坏则唇枪舌剑,颇带几分‘棍子’色彩”。光明日报发表我这样一个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青年的文章,给我极大激励。接着,我一发而不可止地发表了《漫谈作家与文学批评》(1980年10月8日),以及《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随想》(2011年5月20日)《关于文艺与哲学关系的断想》(2016年7月4日)等攸关加强文艺评论和艺术学研究的一系列文章。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迄今,我居然在光明日报一共发表了近200篇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光明日报成了我培根铸魂、学习文艺评论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我终生难以忘怀,恩师钟惦棐20世纪80年代与光明日报的亲密关系。记得那时,导演谢晋根据张贤亮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牧马人》公映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之者众,批评声音亦不小,并由此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大讨论。是夜已深,钟老书房的电话铃声响了,是光明日报负责文艺评论的同志打来的,他是钟老当年在延安鲁艺的故交,约钟老写篇关于《牧马人》的评论。钟老连夜执笔为文,写一张,命我誊抄一张,又反复修改打磨,几至天明才大功告成。不两天,一篇题为《电影〈牧马人〉笔记》的评论登在《光明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这篇5000多字的评论文章精准地肯定了影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成就,又中肯地指出了“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尚存的不足,辩证分析,以理服人,令争论的双方都颇为服气。

      榜样力量无穷,师教引我前行。我效法钟老,勤奋耕耘,积极为光明日报撰稿。回想起来,我在光明日报先后评介了作家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奋进青年的奋进之作》,1981年5月19日)、老作家马识途的讽刺小说新作(《“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1983年2月24日)、导演新秀潘小扬执导的电视剧《巴桑和她的弟妹们》(《民族题材影视艺术的新开拓》,1986年6月29日)、著名诗人柯岩的电视文学剧本《仅次于上帝的人》(《“文若春华 思若涌泉”》,1990年6月17日)、著名编剧王朝柱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延安颂》(《〈延安颂〉的标志性意义》,2003年12月24日)……在浇灌鲜花的同时,我还在光明日报上旗帜鲜明地批评了“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等不良倾向。

      我与光明日报结下深厚情谊。光明日报见证着我艺坛追光的实践,更印证着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培根逐梦的精神历程。一方面,在约稿写稿的实践中,我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涵养自身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定力。我至今幸福地记得,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光明日报约我写体会文章。这篇题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文章很快在《光明日报》头版见报。另一方面,我还在认真学习和阅读《光明日报》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学养、修养和素养,努力把自己铸造成一名合格的知识分子。《光明日报》的专版专栏各有特色,都促我扩大知识面、启智增慧。尤其是近期新辟的《人民需要这样的文艺家》《烟火人间》等栏目为文艺百花园增色,更令我读之喜甚,不忍释手!

      光明日报今七十有五,在党的领导下必将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定文化自信。这份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思想文化大报,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仲呈祥,系文艺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