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运河润古城 归舟听橹声

    ——浙东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绍兴实践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8日 05版)

        俯瞰浙东运河一景。 绍兴市越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孩子们在浙东运河河畔快乐奔跑。 资料图片

        柯桥古镇建设沉浸式主题街区,立体式展现江南风情。 绍兴市柯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公元744年,李白在长安送别他的忘年之交贺知章。依依不舍之际,李白写下这首七绝《送贺宾客归越》。

      “诗句中的‘镜湖’,就是今天的鉴湖,‘归舟’说明走的是浙东运河的水路。”漫步鉴湖边,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副馆长汪永祥向调研组讲述着这首唐诗背后的浙东运河故事。

      浙东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西起杭州西兴古镇,东抵宁波汇甬江后于招宝山入海。其中,绍兴段地处浙东运河中部,既是浙东运河的前身,也是通江达海的关键段。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时期的范蠡筑城以及“山阴故水道”的记载,再到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围筑鉴湖而福泽后世,浙东运河成为绍兴建城2500余年的丰厚滋养和活力之源,也沉淀了绍兴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厚度和国际美誉度。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来到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

      绍兴市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的殷殷嘱托,坚持以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脉络,科学保护运河世界遗产,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大国际交流传播力度,坚定不移将古老的浙东运河建设成为焕发时代新风貌的“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日前,光明日报调研组深入浙东运河(绍兴段),感悟运河古城所蕴含的文脉张力,感受文化名城所绽放的时代魅力,探寻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绍兴实践。

    1.原真保护 城河共生

      作为中国大运河中全线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浙东运河通江达海,是越文化生发与氤氲之地,在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山阴故水道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越绝书》卷八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研究员陈鹏儿是一位深耕浙东运河研究的专家,在他的指引下,调研组一行来到绍兴护城河和山阴故水道的交汇处,感受古运河道汩汩流淌的历史脉动。

      “山阴故水道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和古陆道一起成为春秋时期越国主要的水陆交通主干道,为绍兴古城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陈鹏儿如数家珍般向调研组介绍。

      绍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源于水、因于水,上千年来城与河繁荣共生。1982年,绍兴与杭州一起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古城面积约9.09平方公里,集中保留了八字桥、鲁迅故里等典型的江南民居构成的历史街区,塔山、蕺山、府山鼎足而立,形成独特的“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的水城风貌,被誉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站在这儿,满眼都是江南。”立足八字桥上,调研组成员发出如此感叹。

      八字桥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大运河绍兴段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因桥身呈八字而得名。漫步八字桥,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鳞次栉比,水街、河道、乌篷船相映成辉,被众多游人誉为“一处没有商业化的水乡街区”。

      在浙东运河文化园,调研组见到完整保留着的明成化十二年山会水则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手书郦道元名句“水德含和,变通在我”照壁、歇脚古凉亭、古牌坊、古闸、古石桥等遗存。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饱含深情地介绍:“一路上看到的这些古桥、石亭和石碑等遗存,大部分都是在城市建设和运河整治过程中抢救性收集过来的,我们把它们集中展示在这里,这些都是绍兴城河共生的点滴见证。”

      多年来,绍兴坚持保护优先、文化引领、绿色生态原则,加强遗产修缮,充分尊重历史,最大程度保持浙东运河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2020年1月1日,《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通过“线上+线下”“条线+区块”多种途径,多维推动浙东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在内的重要标志性项目建设。

      今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推进会在绍兴召开,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的未来描绘了“一个高地、四条示范带”的宏伟蓝图:一个高地,即打造大运河文化研究高地;四条示范带,即打造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带、生态保护示范带、文旅发展示范带、美好生活示范带,充分彰显“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底色。

    2.活化利用 古韵流淌

      鉴湖,不仅见证了古运河的变迁,也亲历着古运河两岸的蝶变。当调研组步入柯桥区柯岩街道叶家堰居,“鉴湖第一曲,酒源叶家堰”几个大字出现在眼前。自古以来,鉴湖水便是绍兴黄酒酿造的重要水源,而叶家堰的水质最为清洌,历来是各大酒坊取水的首选之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黄酒酿造工艺的革新,叶家堰不再是取水的必经之地,逐步没落,一度成为“金柯桥”有名的贫困村。在“千万工程”引领下,叶家堰完成了从整转帮扶村到五星达标村,再到3A级景区村的三级跳,成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示范村。

      由阮社酒厂旧厂房保护利用而成的文旅综合体——鉴里荟,最大限度保留了老酒厂建筑风貌,又增添了年轻化的现代审美,并积极引入新业态,成功打造以黄酒主题为特色的文化体验区。

      “我们入驻时,这里已废弃了十多年,堆满了垃圾。”回忆起刚接手酒厂时的状况,来自上海的理事人陈女士颇为感慨。在金柯桥文旅集团、柯岩街道和鉴湖旅游度假区三家单位的支持下,鉴里荟仅用十个月就完成了改造,对外开放营业。如今这里拥有西餐厅、咖啡馆等多元业态,已然成为居民游客休闲游憩的首选地。

      鉴里荟这样的保护利用项目在浙东运河边并非个例。在距离鉴里荟不远处,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的鉴空间·乡村艺术馆,融合白墙黛瓦的传统水乡民居风情与充满现代感的落地玻璃窗设计,成功打造了吸引年轻人的“鉴湖旁、大树下”新空间。先锋鉴湖书店,是浙江省内三家先锋书店之一,以柯桥旧水厂为基础改建而来,乡土情怀与现代设计在此处融合,打造“最美小岛乡村书店”。

      调研组看到,书店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体验。年轻的游客小鹿和调研组交流了自己的感受:“在书店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在鉴湖边随意闲坐发呆,真是自在又惬意。”

      引进文旅项目发展经济的同时,叶家堰居也积极培育乡村人才,通过提供咖啡制作、烘焙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大学生、老年人、轻度残障人士就业技能;村内设立共富市集,免费帮助售卖稽东香榧、夏履竹编等土特产品,带动群众增收。

      浙东古运河流经鉴湖,与柯水相交,孕育了柯桥古镇。陆游的诗句“柯桥道上山如画,早晚归舟听橹声”,描绘的便是柯桥水路交通繁忙的景象。

      2014年,柯桥古镇保护开发利用项目全面启动,以“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社会参与”模式,以运河文化为根本,以水乡景色为基点,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全力打造集商务会展、旅游观光、休闲游憩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客厅。

      焕然一新的柯桥古镇于2021年元旦正式面向市民游客开放,镇内水网交错,街边商家繁忙,“一河二街”“三桥四水”格局得以完整保留。2023年,柯桥古镇累计接待游客达516万人次,同比增长122.57%;营业额达9068万元,同比增长近一倍。

      夜幕降临,柯桥古镇呈现出有别于日间的另一番景象,梦起笛扬、霓光水巷、流光水塔、听橹夜航等七大主题灯光秀在运河上轮番上演,十二风雅集等主题市集举办,让古镇迅速成为国风潮玩的标志性符号。

      “夜晚的柯桥古镇,是柯桥人生活的缩影。忙碌了一天,人们选择到这里吃饭、喝茶、参加市集,在运河边走一走坐一坐,洗去一日的疲惫。”柯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丁杭芳向调研组描绘着休闲惬意的柯桥运河生活。

    3.以水为媒 交流互鉴

      2013年秋天,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现场评估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情况。“当她走进绍兴八字桥街区时,看到古老的东方水乡景色,她竖起大拇指连声说‘非常非常漂亮’。”全程陪同莉玛·胡贾现场评估的汪永祥回忆,“看到河边的老石板上坐着几位老人家,她就走上去和他们聊起天来,好像听得懂绍兴话一样。”

      2014年,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起,以中国大运河的名义,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成为促进文明对话的一种通用性语言,连接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早在隋唐时期,日本、朝鲜半岛地区就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由古明州港登陆后,沿浙东运河经绍兴,最后北上长安。浙东运河是域外使节来华的重要路线之一。南宋在临安定都后,浙东运河成为可以直接出海的国家级航道。”邱志荣向调研组介绍,“在这条水路大动脉上,资源、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作品、产品充分融通,促进了‘丝路’和‘诗路’的蓬勃发展。通江达海,可以说是浙东运河黄金水道的战略价值所在。”

      迎恩门是位于绍兴古城西北角的水陆城门,初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沿袭了宋代以来绍兴依水而生、伴水而长的古韵特质。今年5月20日,这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宋韵水上婚礼,红妆十里、以水为媒、穿越千年,拉满了仪式感,网友纷纷点赞。

      “我们主动抓住了一些属于中国大运河特有的文化载体,融合宋韵文化和运河民俗文化两大元素,在迎恩门和黄酒小镇恢复水上婚礼的传统仪式。没想到,这些水上婚礼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成为一大亮点。而且还得到了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使领馆工作人员的转发点赞,成为推动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流量密码。”绍兴市越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萍向调研组介绍,“这一现象也为我们未来打造‘国际的运河’提供了一个思路,就是要抓住中国特色和传统优秀文化载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传统的,越是时尚的。”

      围绕运河文脉,越城区正以“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标杆地、浙东运河与世界运河文化对话地”为目标定位,以点及面、以点串链,以研究牵引、项目驱动、文旅赋能三位一体驱动古运河新风貌形成,为高水平推进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地方经验。

      波光摇曳,流转千年。今年5月23日,中国绍兴第五届国际友城大会举行,策划举办“运河之光”等5场运河特色主题活动,以及中挪“鲁迅与易卜生”文学交流等12场“@绍兴对话世界”系列活动,国际友城还共同发布了《“运河之声”绿色发展绍兴倡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绍兴市委副书记、市长施惠芳在大会致辞中表示,“绍兴将进一步弘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运河精神,加快构建全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运河为媒,与世界拥抱,大运河已经成为绍兴国际交流中的一张金名片。

    4.保护传承利用浙东运河的经验与启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绍兴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高质量推动新时代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让古老的浙东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调研组认为,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供借鉴:

      系统统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大运河文化遗产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反映出动态化、巨型化、线型化和生活化等总体特征。以《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根本依据,统筹发改、文广旅、文物、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职责,厘清权责边界,加强跨部门协作。认真落实《绍兴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等要求,统筹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关系,建立运河涉建项目常态化联合审批机制。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统筹宣传、教育、研究、建设渠道资源,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

      数字赋能,提升综合保护水平。紧紧把握“数智绍兴”建设契机,打破数字壁垒,联合多部门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围绕遗产保护、资源整合、监测预警、文旅融合、生态治理等方向,全方位提升浙东运河数字化综合保护水平。如运河博物馆进一步激活馆藏资源,融合历史厚重感与数字光影科技感,打造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数字光影展厅,构建现代与历史对话的文化场域,再现千年运河的不朽风采和千年古城的隽永魅力。以数据平台为支撑,建立有重点和有优先顺序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指南。推进全链式数字化改革,实现保护传承利用的完整闭环。

      夯实研究,共建浙派学术研究高地。自觉坚持“两个结合”,推进科学理论与浙东运河具体实践、与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开辟理论研究新境界。赓续先哲思想,融汇史、地、文、理等交叉学科优势,夯实大运河地方性理论研究,深化大运河人民性阐释研究,扩展大运河国际性传播研究。集聚海内外专家学者力量,高质量建设智库平台,共同打造学术研究高地。

      活化利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挖掘在地文化特色,持续打造“宋韵水上婚礼”“古城过大年”“古城青春季”等品牌节事活动。以新形式传播运河故事,探索“国潮+黄酒”“宋韵+越剧”“兰亭+音乐雅集”等融合方式,吸引更多人体验运河、了解运河。拓展纺织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消费体验场景的打通,增强时尚引领力、场景传播力。以文旅深度融合为重要抓手,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公共服务可及性,增进居民福祉,带动城乡共富。

      守正创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运河人文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提升中国大运河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始终保持运河文明对话的主动权主导权,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发声,又要灵活对应、讲究策略,确保走出去的大运河文化不变质不变色。创新传播方法和叙事话语风格,从大运河历史演替中提炼民间技艺、地方戏曲、手工艺等“小而美”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采用贴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个性传播方式,实现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将大运河国际传播与文物保护、项目建设、社会教育、经济经贸紧密结合,主动开展学术研讨、体育赛事、民间经贸等活动,高位系统谋划,统一工作思路,多轨并行,多边共进,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教授张环宙,浙江外国语学院大运河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旭炜、来晓维、董朝阳;本报记者陆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