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中国工程院院士畅谈工程科技

    作者:本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7日 09版)

      本报北京6月26日电(记者陈海波)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2024年中国工程科技论坛26日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齐聚一堂,畅谈工程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和问题,为我国能源安全、生物制造、新药研制等建言献策。

      周守为分析了我国能源现状和发展趋势。他坦言,我国是能源大国,但不是能源强国。如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结构不合理、油气供应安全面临挑战等。

      “中国不能走世界能源结构发展的老路。”周守为认为,“能源强国”尚无统一标准,但保证能源安全是第一位。我国应逐步建立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的新型能源供给体系。新型能源结构应具备五大要素:清洁能源规模化、煤炭的洁净化开发与利用、天然气成为重要的过渡能源、绿色氢能大发展、用能终端电气化。

      谭天伟关注生物制造发展态势:“凭借完善的工业基础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我国在发展生物制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谭天伟指出,生物制造利用新原料(秸秆)和新工艺(安全、低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的需求。不过,在原料端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我国生物制造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需要构建符合国情的低碳生物制造原料体系。此外,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还待解决,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汽车技术与产业发展不断带来新机遇。”钟志华建议,持续加强学科交叉,不断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钟志华认为,通过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新能源汽车技术还有很大的创新潜力。如储能电池技术、绿氢技术、生物质制氢技术等。加强新功能、新架构、新能源、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装备、新模式的“八新联动”交叉融合创新,可以让新能源汽车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李松分析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后指出,我国医药产业正处于向上攀登、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虽然我国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成效显著,但一些问题仍需重视:基础研究与新药创制脱节,新药创制核心技术存在瓶颈,转化研究不足。

      “新药创制正发生颠覆性变革,谁能及时抓住颠覆性技术创新,谁就赢得了发展先机。”李松指出,我国拥有底层核心技术的医药创新平台还比较少,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他建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着力发展底层核心技术。

      陈志杰建议充分发掘低空资源潜力,科学应对低空经济发展挑战。他指出,低空经济面临着低空数字化管理技术、低空智能网联技术、低空智能运行管理技术、低空运行安全保障技术等技术挑战,亟须加强技术创新。而且各类低空航空器的快速增长,对空域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须建立以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应用为主要背景需求的空域管理新政策制度,加快构建低空空域现代治理体系。

      此外,韩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金奇南分享了其从事半导体研究工作的经历和感想。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高汉回顾了从干细胞移植到细胞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发展历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