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扎实而厚重的海港题材书写

    作者:李一鸣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14版)

      阅读刘克中的长篇小说《中国大港》(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总的感觉是这部作品有土地的深沉厚重、大海的气势磅礴、港口吊塔一样的精神力量,是一部扎实的现实主义之作,字里行间涌动着作家自觉书写新时代的浓烈意识和深沉情感。

      《中国大港》的故事时间起于2000年,止于2024年,正面描绘了20多年来中国重要区域重大工程的发展全景图,创造性地把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等若干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小说情节之中,书写大海大港大桥大船的故事。作品以小说的形式反映可歌可泣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史,艺术性地展示了中国港口建设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果,是对“国之大者”的热忱书写。作品直面新时代景观和大历史现场,体现出作者的写作抱负,这是当代长篇小说的一次具有冲击力的重要探索,是为史诗般的时代巨变留下新篇章的主动作为,港运与国运、港兴与复兴的历史逻辑和时代逻辑都在小说中得到彰显。

      《中国大港》“写新的”,也“写得新”,这是作品的厚重性、典型性所在。作品描写海港、海岛、海山、海城时有不少语言很新鲜,有很强的牵引力。比如,“汉子死在浪尖上,懦夫死在板板上”“从陆地抛来一根绳子是千年期盼”“再大的船扎不下锚也会被风浪吞走”“大海人,顶浪走”等表达,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作者在继承中国海洋文学浪漫想象、托物言志的传统下,赋予其拼搏进取、创新创造的时代新精神,好比是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部小说有着描写新时代、塑造新人物的艺术匠心。人物的典型性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中国大港》以浙江港口为创作原型,书写了梁云霄为代表的三家三代海港人的奋斗故事,塑造了几十个人物形象,其中既有港口工人、海岛渔民、民企商人、国企管理人员、党政干部,同时也有国际航运大亨、国外金融大鳄,他们之间有恋人关系、家人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师徒关系等多重关系,充溢着亲情、友情、爱情、家国情、民族情,通过这些人物让中国大港建设的事实有了审美的趣味,反映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要强起来”的精神气概。作者致力于书写“时代新人”,描绘新时代涌现出的新人物的奋斗史、心灵史、精神成长史,人物形象立体、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中人物编织巧妙,人物的出场频率、周期铺排是高度贯通的,这样的艺术结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创造智慧。书中写主人公梁云霄和宁霞当捞海人的经历,把少见的捞海情节写得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把海港、海岛生活经验转化到小说描写中。由此可见,作者深入到大港建设现场、海岛生活第一线、国际航运前沿是扎实且有效的,从而引发共鸣与共情,较好完成了小说写人物、写故事、写时代、写风貌的使命。

      海港题材在现当代文学中是很稀缺的。在重大的历史现场,文学创作要在场。作品对港口的描写,既有在港也有离港,既有一域也有全局,既有国内也有国外,既有竞争也有融合,既有老一辈的坚守也有新一代的创新,写出了大港大治、大桥大爱、大船大道。这部作品着力塑造了“宁州海山港”这一现代化港口的鲜明形象,丰富了新时代中国海洋文学主题创作,进一步为文学扩容。同时,《中国大港》也将被转化为影视作品,彰显了文学的母体作用。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和传播是一个团体赛、接力赛,需要作家、作协、出版机构、网络平台、影视传媒机构等多方协同,形成良好的文艺生态。

      (作者:李一鸣,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