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身心融合共美:智慧休闲之道

    作者:刘慧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6日 11版)

      在日常生活世界中,休闲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之余等相对自由的时间里开展的放松身心的活动。在忙碌与压力交织的现代生活间隙,休闲旨在提升生活质量、滋养身心,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进而寻找生命的意义。

      我们应当葆有身心融合的休闲智慧,建立对休闲的正确认知与理性选择,真正可以在闲暇时光中品味生活,享受生命,提升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高质量的休闲实践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旨一致:中西休闲词源中的身心融合观

      中西方“休闲”的词源含义都深刻揭示了休闲的身心融合关系。从“休”字的起源来看,其甲骨文写作“ [①]”(休),含义是人倚木而息。《诗经·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表达了对南方有高大树木而无法在其下休息的惆怅。《说文解字》等多部经典也表达了对其字形、字义的类似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在身体放松的基础上,“休”又被赋予了美好、喜悦、吉祥、悠闲等情感义项。比如《周易》“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诗经·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休”,《国语·周语》“为晋休戚,不背本也”等,“休”都有美好、喜乐之义。从“休”的词源和引申含义足见,休闲当兼指人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古希腊的“休闲”含义同样包含身心融合的整体观。古希腊语σχολή是休闲的词源,最终演变成了英文Leisure和School两个概念,因此休闲一是表示“空闲的时间,闲暇,悠闲;摆脱出来,停止”;二是表示“悠闲的讨论、讲学和讲学的地方:学园,学校”。对古希腊城邦公民来说,休闲就是从事艺术、审美、音乐、体操、散步、锻炼、辩论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包含身体活动,又包含思辨活动。以雅典城邦为例,每天下午,公民们会聚集到专供青少年学习、锻炼的“帕列斯特拉”(Palaestra)和专供公民休闲的运动场、散步的道路和举行讨论会的“基姆纳西姆”(Gymnasium)去学习、锻炼、讨论。可以说,早在轴心时代起,休闲作为身心融合的智慧与实践方式,就已是东西方之所同见。

    大有文章:中西休闲思想中的身心一体共美

      中国身心合一的休闲理念贯穿并发展于儒家、道家、佛家的哲学思想与生活实践中。儒家强调生命的积极有为,在休闲中体现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出一幅和谐愉悦的生活画面。道家思想则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更侧重于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将生活审美化与诗意化。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庄子的“逍遥游”,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安宁与社会和谐的美好祈向。包括禅宗在内的佛教,则努力对宇宙、人生进行透视与顿悟,注重休闲的随缘任性与潇洒放旷。“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偷得浮生半日闲”等诗句都生动展示了休闲中的身心平和之境与充满空灵感的禅意之美。

      融摄儒释道三家休闲智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李白的“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白居易的“此外即闲放,时寻山水幽”,赵师秀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王羲之游心翰墨,挥毫写下《兰亭集序》;黄公望纵情山水,绘就《富春山居图》……都是文人雅士在休闲生活中追求物我和谐、身心一体与精神自由的精致表达。以琴棋书画、品茗赏花、饮酒作诗、宴请交友、参禅悟道、远足山水之间等休闲方式为代表,中国古人高雅的生活风范宛如盈溢着诗意与哲思的水墨画,展示着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身心之间和谐共生、一体共美的生活艺术与生命理想。

      自古希腊以来,休闲在西方文明传统中常常被赋予哲学探索的使命,成为智慧启迪的肥沃土壤,身心统一的整体休闲观是未曾间断的重要哲学思想传统。柏拉图将休闲视作最高级的自由,认为休闲提供了进行哲学研究与哲学对话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休闲看作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幸福生活的载体与德性活动的第一原则;塞涅卡把休闲规定为支撑哲学生活和治疗人类灵魂的条件之一;马可·奥勒留更是将休闲提高到了与沉思几乎等同的地位。

      近代以来,西方虽然经历了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带来的扬心抑身休闲观,但是在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以及施密茨的现象学中,身体性是物理身体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甚至是世界、时间和空间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胡塞尔的心灵“意向性”和事物的“实在性”启示着休闲乃是身心统一的产物;海德格尔通过对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加以区分,将身心统一、主客一元的休闲视作沉沦的救渡之道;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是肉体身体与精神心灵的统一体,说明休闲体验的发生及其意义的实现都依赖于身体,休闲提供了放松身体、舒缓心灵与形成经验的独特境遇;施密茨的新现象学将身体感觉与情感体验联系起来,批判身心二元论割裂主体使生活世界过度理性而贫瘠无趣,强调了身心统一对于重拾休闲乐趣的作用。席勒《审美教育书简》、赫伊津哈《游戏的人》等都在身心统一的论旨下强调休闲与审美、游戏等水乳交融的关系,强调休闲与美、游戏、自由的共生关系。

      由上可见,坚持休闲过程中身心间的和谐互动与统一共美,在中西思想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是我们重新审视休闲的理论意义与生活实践的宝贵理论资源。

    大放异彩:休闲实践中的身心整体福祉提升

      身心融合的休闲观不仅在理论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更能在现实生活中大幅提升休闲参与者的健康与福祉。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在进行瑜伽、跑步、游泳、篮球等休闲活动时,血液循环速度大幅提升,有助于把更多的氧气以及养分快速输送到大脑,从而产生更多的神经营养素,更积极地塑造我们的认知、情绪和整体福祉。有研究指出:运动能够促使大脑释放内啡肽、多巴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不仅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还能够明显增加大脑神经纤维树突、轴突的数量,增强大脑神经元间的连接与沟通。正是这种连接性的增加,使得大脑信息处理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拥有更好的认知能力、记忆力和学习能力,让人的身心整体健康状态大幅提升。

      在从事各种休闲活动时,身体是人进入世界的入口、处境和场所,无论是用耳朵聆听音乐,还是用眼睛欣赏画作,身体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途径。身体体验带来的愉悦感与满足感能帮助人们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抽离出来。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会导致认知资源的消耗和疲劳,而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则能够帮助人们恢复注意力,提高认知能力。研究显示,自然环境中的活动可以帮助提升专注力,如森林浴或海边漫步等身处自然环境中的休闲活动能够显著减少心理疲劳,提高注意力集中度。最近受追捧的“公园20分钟效应”也是自然疗愈作用的生动例证——人们只需在自然环境中,如公园、森林中简单散步20分钟,就能显著放松心情,减少压力。

      身心融合的休闲活动还能促进自我实现和激发创新思维。法国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散步有一种刺激和活跃我思想的作用”,“我的身体必须在移动中才能让思想运转起来”。有学者用“严肃休闲”来描述那些需要一定技能知识、能够带来个人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休闲活动。诸如攀岩、滑雪等活动是对技巧与勇气的双重考验,引领人们踏入追求卓越与自我实现的征途。在适度挑战与个人技能匹配的活动中,人们能够达到最佳的心理激活状态,此时个体进入高度兴奋而完全沉浸于休闲活动中的状态,帮助人们忘却烦恼、摆脱压力,实现身心的完全放松和融合。安宁静谧的自然环境,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美国作家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的森林隐居,散步、阅读、写作、耕种等日常活动共同构成了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源泉,最终使他得以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瓦尔登湖》。

    大有可为:身心融合的休闲实践展望

      关于何为积极健康的休闲,这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话题,休闲高度个性化的特点决定了并不存在唯一推行标准。尽管如此,积极健康的休闲往往具有某些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启示。

      修身养性。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即使是非运动型休闲也有益身心健康。无论是寻求刺激的极限运动,还是寻求内心平静的冥想和瑜伽,无论是在自然山水间探险,还是在城市街巷中漫步,抑或是在书籍中与古今智者对话,我们总能在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因此,在忙碌与压力的缝隙中寻找休闲时光,可以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舒缓身体的休闲方式,让生活不仅有速度与效率,更有温度与质感。

      增进认同。休闲是促进社交互动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增强社会联系,构建心理认同感。休闲不仅是表达与探索自我的生活空间,也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空间。人们因同一个休闲爱好,跨越地域、身份与年龄的界限聚集在一起,构筑起心灵相通的桥梁,增强了社群内部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回归自然。散步、爬山、溯溪、骑行等户外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能够搭建起逃离都市樊笼的桥梁,让人们得以沉浸自然。纵观历史,德国海德堡有条“哲学家小径”,因其风光宜人,在历史上颇受诗人、作家和哲学家们的喜爱,他们经常于此地徘徊,捕捉思想的灵感,成就了无数思想建树。近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也重新激起大众对自然和“远方”的渴望:在自然中寻找生活中更真实和本质的东西。这些都证明了休闲不仅是缓解身体疲惫的良方,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我们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走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创造意义。从阅读写作到音乐绘画,从戏剧欣赏到参观展览,每一种休闲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得以跨越时空与古今智者对话;参观博物馆展览,我们则能直观感受历史与艺术的余韵;聆听音乐会、观看话剧等表演艺术,更能让我们在艺术的熏陶中提升审美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思考,更学会了如何以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去拥抱这个多元而又精彩的世界。休闲便成为文化素养提升的温柔推手,引领每个人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创造各自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总之,我们应践行身心融合的智慧休闲之道,通往高质量美好生活。这不仅需要个人自觉作出智慧的休闲选择,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政策引导、公共空间建设、文化活动推广等方式,提供更加多元的休闲资源,营造更加健康的休闲环境。让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健康休闲活动,在休闲中实现身心和谐、自我发展,向“健康中国”与“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大步迈进。

      (作者:刘慧梅,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民休闲基本理论与发展体系研究”负责人、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