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我与光明日报】这份情缘,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

    ——祝贺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

    作者:陈清泉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01版)

      【我与光明日报】

      如若找一个词来描述我与光明日报的情缘,也许,“老友”恰如其分。

      不必说高山流水,也不必言肝胆相照,她却日日如约来到我的案头,静静地陪伴着我,已然71年。今年,光明日报75岁,我87岁。

      在我漫长的科研与教学生涯中,或有困惑,或有成就,亦有低谷,她都一直默默地提供着时政要闻和科技前沿的最新讯息,拓宽我的视野,滋养我的内心,丰润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无穷的求知欲,直至今日。

      与老友结缘,始于回国的最初岁月。1953年,在印尼成长的经历,让年仅16岁的我意识到,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连,只有祖国强大了,华侨才有保障。

      毅然决然地放弃去剑桥大学,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机电系,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搭乘邮轮、火车,甚至步行,只为了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挥洒青春的汗水。

      彼时,我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汲取更多的知识。

      但是,路在何方,我是迷茫的。

      “团结起来,光明在望”。一份文化思想大报翩然而至,她在创刊时就承载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党联系广大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

      是的,团结起来,光明才能在望。

      对这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报纸,此前我从未见过,但却一见如故。《光明日报》的文章,陪我度过了回国的最初时光,让我感觉日子不再艰难。

      我们经常去大学校园的报刊栏前,那里是师生交流信息的最佳场所之一。那时的《光明日报》还是竖排版,一版是大量的时政信息,偶尔也会刊发散文小说,各种专刊最有特色。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担任主编的《经济周刊》、著名教授费孝通主持的《大学》、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持的《历史教学》、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和翦伯赞相继主持的《史学》、著名作家陈翔鹤主持的《文学遗产》、著名哲学家金岳霖主持的《哲学研究》等,很多文章被大学生传抄收藏。

      每天,来阅读《光明日报》的师生特别多,大家常常一边阅读一边交流。科学技术对于推动国家进步、社会繁荣,以及向广大民众传播科学真理,至关重要。75年来,光明日报致力于推广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与之的初心是一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香港大学的一名教授。在科研路上,我不断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获得了很多帮助和奖励,也见证了国家几十年来科技发展的伟大历程。《光明日报》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深度。我时常向学生和朋友推荐这张报纸。

      多年来,在我职业生涯的多个重要节点,光明日报都进行了及时报道。《未来是电动汽车的时代》等十余篇报道,不仅拓宽了我向社会普及科学的辐射面,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各界交流的重要桥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对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还记得2017年6月,我与香港其他2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我们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同时也期待国家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影响科研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中央有关部门迅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有序推进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至今,我仍非常感慨,掣肘两地科研交流的壁垒终被破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日报对科研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就一些社会热点话题,我也会通过这位老友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诸如,给科研人员“松绑”需要怎样的环境?光明日报2021年5月专程策划了专题报道,我以《打赢技术攻坚战需要哪些条件》为题,提出围绕“系统性思维”建立学科融合创新模式,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或跨学科研究,引导和激励科研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的原始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创新体系。同年7月11日,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工程院合作策划《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栏目,刊发了我的专访《陈清泉:“分秒必争,用科技造福中国”》,被收入书籍出版,成为很多大学生常看常新的书本。

      这些年来,光明日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向整个社会传递出理性、科学、正直、宽容、博爱……我与光明日报的情缘,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共鸣。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期待继续与这张报纸携手前行,共同致力于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崇高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陈清泉,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记者金振娅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