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精益求精,做扎根一线的冶炼专家

    讲述人:江西铜业贵溪冶炼厂科技生产部部长 孙敬韬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07版)

      【一线讲述】

      刚到厂子时,我发现,和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们的工艺技术还存在着回收率低、回收种类少、能耗成本高等诸多劣势。

      要如何攻克技术瓶颈、补齐发展短板?传统的工艺方法行不通,我们就另辟蹊径,不断调整改变攻关的思路,反复实践摸索研究。

      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独创出一种新工艺,在国内率先攻克稀有贵金属协同绿色提取关键技术难题,还解决了传统工艺难以适应原料变化等系列问题。这一技术成果还被复制推广应用于许多同行企业,推动了相关冶炼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铂、钯是我们厂铜精矿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往,由于没有建立相应的工艺提取生产线,冶炼系统富集的铂、钯原料只能暂存起来。如何将铂、钯物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铂、钯金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凭借着对工艺的熟悉,我被单位委以重任,承担起项目工艺设计这一任务。看似简单的理论和原理,要因地制宜,落地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却极不容易。因为每一个设计的环节都得经得起质疑推敲,并得到试验验证。

      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摸索求证,我终于攻克了这个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新建成的铂钯提取生产线投入运行后,不仅为江铜增添了铂、钯元素稀有贵金属产品,每年还可为企业新增产值超过1亿元,产业不断向高端化迈进。

      此后,我又和同事们携手攻关,成功实现了“全湿法短流程制取4N银粉工艺研究”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白天,我一边在现场组织生产,一边测量数据,反复推敲优化设计方案;晚上又查资料、画图纸直到深夜,投产试车期间更是夜以继日蹲点在现场。

      在我们的努力下,项目成功投入运行,填补了国内贵金属冶炼的高纯银粉生产空白,一举将银锭一级品率从不足10%提升至99%以上,并以优异的产品品质成功打入北美市场,进一步提升了江西铜业品牌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搞科研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为了“开花结果”。光有扎根科研、埋头苦干的劲头还不够,还得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最关键的就是学以致用,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卡点、堵点。

      面向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尽展所长、精益求精,助推企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不断前进。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禹爱华、龙军、赵嘉伟、王建宏、张锐、王胜昔、胡晓军、李玉兰、王洋 本报通讯员 戴思雨、宋晓丹、刘军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