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驻村手记⑭】村医闺女

    作者: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04版)

      【驻村手记⑭】

      “咱大宁人吃盐重,这老习惯得改!做菜放点醋,盐少味道也好……”早上八点,在山西省大宁县罗曲村卫生室,赶早来量血压的三四位村民围着村医任剑玲,热络地拉着家常。

      “我有高血压,碰到身体不舒服,能随时检查随时开药!”村民任连喜招呼记者坐下,“以前大伙儿开个药,得往镇上卫生院跑,费时费力。”

      一旁的药品柜里,60多种常用药品码放齐整,价格一目了然。“村里人手一张医保卡,来村卫生室开药可以刷卡走医保。”任剑玲说。

      卫生室不大,亮亮堂堂。1间小屋,被隔成诊断室、公共卫生室、治疗室、药房4个功能区,血压仪、血糖仪、制氧机、远程会诊设备等一应俱全。

      “2006年我刚考上村医,那会儿,咱罗曲村卫生室还只是路边的一间土房。一位70多岁的老村医,一个人跑几个村,人畜全包揽,全靠一双‘铁脚板’。”一晃18年,42岁的任剑玲见证着乡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变样……

      她背起药箱,拿上记录本,与记者一道入户走访,“村里患有大病慢病、长期独居的老年人,是咱们重点关注人群”。

      我们拐进一个小院,83岁的村民单月英正倚着墙根闭目养神。任剑玲没让老人起身,蹲下了身子,拿出听诊器,轻轻放在她的胸口,凝神静听。听完,任剑玲凑到老人耳旁,温柔地讲道:“心率都好着呢!”

      “不用出门就看病,还得了个好闺女!”单月英笑盈盈夸这个“闺女”,“随叫随到,不叫也到”,对她的健康状况“门儿清”。

      “早些年,村医是‘亦农亦医’,被称为‘赤脚医生’,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医生上门来,炕头把病瞧。”出了小院,漫步在村里,任剑玲娓娓而谈,“这个好传统延续下来了。不过,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如果我们瞧不好,第一时间就把患者转诊到乡镇卫生院或者县医院。”她说,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一些农村老人多了“富贵病”,血糖、血压、血脂高了;有的老人查不出毛病,却总说自己精神不济……上门看病的内容,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些年,治慢病、防未病成了大宁村医的工作重点。针对村里的老年人,村医们建立了慢性病患者管理档案、做起了日常健康保健、办起了健康知识宣讲……乡村医生是乡亲健康的‘知心人’。”大宁县卫健局局长贺咏华介绍,现有的67名村医覆盖了全县60个行政村。

      这一举措,带来什么变化?

      “这两年,村里老人观念改变了,更注重养生了!”任剑玲感叹,老人们时常追着她问吃什么健康、该怎么锻炼,“大家问得细又多,我都感到本领恐慌了。这不,现在有个好机会,县上要给村医办一个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说到这里,任剑玲喜笑颜开。

      (本报记者 刘已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