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科技创新,攀上新高峰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4日 01版)

      距离地球38万公里,一抹“中国红”闪耀月背之上!

      这是一场人类探月史上前所未有的科学探索!不久前,来自中国的嫦娥六号顺利完成在月球背面的智能快速采样,并将携带的五星红旗成功展开,它将成为第一个月背采样返回的“探路先锋”。

      从探月的后来者,到如今令世界瞩目,“嫦娥”的逐梦身姿恰似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一个鲜活剪影。

      2016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时不我待!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攀上新高峰!

    国之重器加速涌现

      浩瀚宇宙有了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正式迈入自主建造空间站的新时代!在广袤苍穹的见证下,它,已在轨稳定运行3周年。

      “在载人潜水器方面,我们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在“奋斗者”号主驾张伟眼中,这是中国深潜团队最骄傲的事。近3年来,全球一半以上的载人深潜任务都由来自中国的“奋斗者”号、“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完成。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我国首口万米深地科探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标志着中国已自主攻克万米级特深井钻探技术瓶颈。

      遥远的地球之南,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已于今年2月开站,旷古冰原,求索未知,将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细数这些年,中国的科技前沿探索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不断深入,从深空、深海到深地、两极,“重器”加速涌现,创新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一组数据佐证了这些巨变——

      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

      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高被引论文数保持世界第二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12位。

      “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说。

    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冲压、焊接、涂装……在位于安徽合肥、河南安阳等地的制造基地,一台台智能机器人高效作业,生产出一批批“扬帆出海”的新能源汽车。

      据海关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彰显出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齐鲁大地,依托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海洋牧场综合体、海洋大数据等新业态加速发展,山东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彩云之南,2023年电力装机突破1.3亿千瓦,其中绿色能源占比超89%,光伏、风电装机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并网规模创历史新高;

      黄浦江畔,智能工厂的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带动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8%,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加速“智造”引领;

      …………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型企业迅速壮大,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连续多年超过75%,经年发展,我国已具备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制造体系,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共41个大类、666个小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向中国创造稳步迈进。

      2023年,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中国以24个全球顶级科技集群,成为拥有最多科技集群的国家,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苏州三个科技集群位列全球前五位,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地。

    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曾悬挂着一张科技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施工图,每完成一项改革任务,施工图上便会插上一面小旗。截至2020年底,随着143项改革任务的全面完成,这张施工图上已插遍红旗。

      2023年,为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拆障碍、闯难关、蹚新路:

      为科研人员松绑解套,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打酱油的钱可以用来买醋了”;

      清理“四唯”专项行动,出台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SCI至上”不良导向的硬措施,“破四唯”“立新标”深入人心;

      印发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松绑减负,搭台架梯,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改革大刀阔斧,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科技部数据显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科研主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的80%由45岁以下的青年人员承担,“北斗”组网、“嫦娥”探月、“中国天眼”等重大工程中,不少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号角声声,鼙鼓阵阵。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中国这艘巨轮,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本报北京6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