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日

    海南省东方市白查村:雨林秘境 黎韵悠长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樱 陈怡 王轩尧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3日 05版)

        俯瞰海南东方市的白查村。东方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进美丽乡村】 

      椰子树下,三角梅旁,两百余位身着黎族传统服装的织娘席地而坐。她们腰上缠着腰织机,足尖撑起脚踏棍,左右手上下翻飞,五彩斑斓的棉线在一穿一梭间绘出美丽图案。这是前不久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举行的黎锦技艺培训班上的一幕。当天,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的黎锦技艺与白查村古老的船形茅草屋同框,让人仿佛穿越时光,置身古老神秘的黎族家园与先民对话。

      坐落在海南玉龙山山脉盆地中的白查村,是目前海南省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黎族船型屋村落,被誉为“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2012年,白查村被住建部列为“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白查村船型屋被列为海南省第3批文物保护单位。

      举目望去,白查村被水田围绕,椰林掩映中,一座座枯灰色的茅草房形如倒扣的木船点缀在山坳里……“我们村现存黎族船型屋87座,包括6间谷仓和专供黎族青年男女聚会的7间‘隆闺’。相传,黎族的祖先当年乘舟登陆海南岛后,由于没有栖身之地,就将木船翻倒过来居住。黎族后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建造了船型茅草屋。”白查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振贺向记者介绍。

      黎族是海南特有的古老民族,有150多万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5%。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黎族同胞贡献了黎锦、黎陶、黎歌、黎舞等特色技艺,有自己的方言系统、服饰系统和突出的纺织技术,创造了与热带海岛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文化。

      记者跟随肖振贺来到一座茅草屋前,只见屋形狭长低矮,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推开虚掩的木门进入,屋内的泥土地面坚实平整,没有窗户,对开的门分别设在“船头”和“船尾”。两边的门打开后,阵阵凉风袭来。从屋内熏黑的墙壁、糊墙的报纸中,依稀还可寻得村民当年的生活痕迹。

      肖振贺说,船型屋凝聚了黎族先民的建筑智慧,冬暖夏凉。屋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屋中间立着3根高大的柱子,两侧各立着3根小一点的柱子。

      “中间的3根柱子,黎语叫‘戈额’,‘戈额’象征男人。两侧的6根柱子,黎语叫‘戈定’,‘戈定’象征女人,意味着一个家庭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肖振贺解释道,“时代在发展,老百姓不可能一直住在茅草屋。2009年,政府出资在一公里外建设了白查新村,村民集体搬迁住进了砖瓦房,白查老村被整体保存下来,留存一份记忆。”

      三三两两的游客正在茅草屋前拍照留念。一位年轻小伙向游客介绍:“搭建船型屋最难的在于材料的收集。需要用红、白藤扎架,然后在拱形的人字屋顶盖上厚厚的芭草或葵叶。一间60平方米的船型屋,光是屋顶的葵叶就需要100多片,每片十多斤……”

      肖振贺告诉记者,这位小伙子是村里最年轻的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农忙之余他把时间精力用于保护船型屋,推广黎族文化。目前,白查村共拥有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23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22名。东方市每年开展10期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每年预计新增培养传承人10人。

      近年来,到白查村追寻和体验黎族文化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了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白查村在定点帮扶单位的扶持下新建了一批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硬件设施。新修的2公里长的白查支线将省道延伸到白查村和船型屋景点,村里还建成了白查驿站、白查博物馆、文创展销馆、黎族手工坊和黎族美食品鉴馆、黎族特色民宿、研学教育基地等旅游接待设施。同时,鼓励村民建设特色民宿,开设农家乐,共享船型屋旅游红利。

      从村子出来时,赶上夕阳西下,落日余晖铺洒,让村子愈发恬静古朴。一阵悠扬的歌声传来,循声望去,小广场上几个村民正一边哼唱黎族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一边整理晾晒的稻谷,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

      (本报记者 王晓樱 陈怡 王轩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