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星期六

    “营养分级”并非万事大吉

    作者:李春剑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22日 07版)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居民在超市挑选饮料。方成摄/光明图片

      【短评】 

      饮料能以“健康”为标准进行分级吗?近日,上海市进一步试点营养分级系统的举措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予以支持:“做得好,避免饮料滥竽充数”“建议普及,让消费者吃得更明白”。

      的确,“珍珠”“西米”“椰果”……多种小料为一杯普通的饮料带来了丰富口感,糖、奶、茶混合而成的甜蜜滋味,被不少年轻人称为“快乐水”。然而,“快乐水”带来的不只是味蕾的快感,还有高糖高热可能引发的健康隐患。

      现如今,消费者对“吃得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又希望挑选食品的过程再简单一点儿。为饮品进行营养分级,为的就是迈出食品营养信息“透明化”“简单化”的重要一步,让消费者可以直观选择更健康的饮品。

      可营养分级真的能分出饮料健康、不健康吗?评了“A”的饮料就能畅饮了吗?恐怕并非如此。

      比如,牛奶和水果都是膳食营养指南推荐食用的健康食物,而当它们被加进评级为“A”的水中,就被降级为“C”的饮品,原因在于多了饱和脂肪与果糖两种成分。可见,该分级指标目前仅考虑了糖和脂肪,对于成分复杂的乳饮料、豆奶饮料、保健凉茶类等浸出物种类较多的饮料,单单以糖和脂肪含量来分级,可能会掩盖这些饮料其他的优或者劣。

      再如,不同等级的饮品成分含量被设置为一定的数值区间,那么,两个等级之间的临界数值几乎一致,食物下肚,又有什么健康、不健康之分呢?类似营养分级,普遍以有限的几个参数对食品进行评估,而食品成分复杂,不同食品属性各异,想要以此来界定健康与否,难免力有未逮。

      说到底,营养分级并不是饮料的“通行证”。A级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续杯”,D级也不意味着要退出市场。简单的标签不能决定复杂的食品选购行为,无论营养成分如何,分级仅仅是合理膳食的一种参考。吃或不吃、吃哪个,消费者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可见,推行营养分级标识,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相关政策条例仍需完善。尤其在大面积铺展某一分级标准之前,对该标准体系科学性的充分验证非常重要,分得好会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分不好可能造成误伤。

      当前,不同国家采用的营养分级标识也不同,主要是信息型、评价型、阈值型,三种标识承载信息密度依次降低,虽然便于消费者阅读,但也可能存在信息逐渐丢失的情况,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这就需要警惕一些商家借此对消费者进行诱导。甚至,国外一些地方在政策推行后还出现了“不健康食品”销量增长的情况,原因在于食品评级低,商家大幅降价,反而吸引了更多人群购买。

      试点营养分级,不仅是相关部门对食品管理工作的“尝鲜”,也是消费者对自己营养知识的“测试”,更是食品企业重新衡量自己的产品,提升竞争力的好机会。上好全民“营养教育课”并不容易,健康饮食的真正落脚点是消费者正确理解营养标签,并制定合理膳食规划。如此,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作者:李春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