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光影绚丽照亮多彩城市

    作者:赵玉宏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9日 07版)

      【专家点评】

      近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带着来自北疆的草原、雪山、旷野、森林震颤了无数人的心灵,让新疆再度成为网友心目中旅游的热门地点。《我的阿勒泰》剧中取景地布尔津县喀纳斯景区禾木村,因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观众的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影视作品通过直观的视觉符号和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讲好城市故事,使城市的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承载的人文底蕴和价值得到广泛传播,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影视之光照亮丰富多彩的城市,城市的文化表达和传播就有了生动鲜活的载体。

      近年来,“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故事持续上演,“影视+文旅”供需两旺。影视作品与城市文化有机融合的案例,在国内外都屡见不鲜。电影《指环王》三部曲的成功,使新西兰玛塔玛塔(Matamata)小镇成为全世界“魔戒迷”的特色旅游目的地;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也使韩国京畿道法国村(Petite France)成为“韩剧迷”追捧的热门景点。国产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动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文旅热潮;《繁花》播出后不少旅客奔赴上海黄河路、南京东路打卡。

      影视作品生动的故事和场景设置,让观众在情感与环境的相互渗透和交融中,对取景地和剧中美食、服饰等相关衍生产品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并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实地体验和消费欲望。相关研究显示,流行影视可以提升取景地25%至300%的游客数量,平均可以达到31%。《山海情》的播出带动宁夏红酒、滩羊肉销售翻了10倍。《长安十二时辰》播出一周后西安旅游热度上涨22%。《我的阿勒泰》热播后,自5月7日以来,布尔津县累计接待游客达44.55万人次,同比增长68.04%,旅游综合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64.15%。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现象的背后,是影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直接促进文化消费,赋能当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影视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传播效应,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声誉。影视作品的热播,能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繁荣,拉动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影视产业与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影视作品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将城市的文化特色、价值观念等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地域特色赋能影视作品高质量生产。每一部影视剧的拍摄制作和取景选址,都离不开对城市地域形貌、自然风光与风俗的综合考量。独特的城市风韵和风俗文化,赋予了影视作品创作新的机遇,亦是高质量内容生产的优势条件。譬如东北之于《漫长的季节》,重庆之于《沉默的真相》,大理之于《去有风的地方》。

      挑选拍摄地点是影视制作不可或缺的环节。例如,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拍摄地大理,拥有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服饰、美食,为叙事提供了诗意空间;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刺绣等大理特有的非遗文化,让影视作品充满传统美学韵味。这一系列具有稀缺性的地域风光、非遗文化、民族风俗等元素,能为观众构建稳固、独特的文化记忆,这也是众多影视作品成功热播的“流量密码”。

      如何更好实现影视作品和城市文化的双向赋能?各地政府可加大对基于地域特色文化进行影视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推出一系列完善本地影视拍摄服务的保障机制,构建影视与文旅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

      首先,建立健全影视拍摄服务保障机制,可设立专门的影视拍摄服务部门或机构,为影视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场地协调、手续办理、后勤保障等。制定影视拍摄优惠政策,降低影视作品的拍摄成本。如北京启动影视摄制服务机制,通过市区两级影视摄制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拍摄协调服务。地方文旅、宣传等相关部门需加强“影视+文旅”融合风口的重视程度,主动与国内外知名影视剧制作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禀赋,在影视剧中植入城市地标建筑、地域特色文化、风土人情等元素。

      其次,加强城市文化宣传,释放“长尾效应”。地方凭借影视作品的热度,进一步做好宣传营销,并以剧情为依托,联动影视IP,增加拓展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加强与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合作,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方式和手段,拓宽影视作品的传播范围,将影视作品和城市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鼓励影视企业开发衍生品市场,如电影周边文创产品、主题旅游线路、地方特色美食等,释放“影视+文旅”的“长尾效应”。

      最后,探索“大文娱市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巧借影视传播的庞大力量,将影视、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电商直播等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大文娱”市场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城市文旅配套设施,构建与影视作品内容相关联的线上到线下沉浸式且参与性强的文旅项目,拓展文旅产业边界,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例如陕西榆林清涧县在实施“文旅兴县”发展战略中,依托路遥故里的文化名片打造陕北最具年代感的人生影视城,形成以人生影视城为中心的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创造就业岗位200多个,增加旅游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实现了“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双向赋能。

      (作者:赵玉宏,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尚文超、尚杰、赵明昊、吴春燕、唐一歌、董城、李蕾、牛梦迪 本报通讯员 单艺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